天工开源计划加速人形机器人发展
天工开源计划加速人形机器人发展
近日,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正式发布“天工开源计划”,宣布将面向行业开源开放人形机器人“天工”的本体设计、数据集、运动控制等核心技术成果。这一举措不仅标志着我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更将为整个行业的快速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天工开源计划:打造人形机器人产业新生态
“天工开源计划”旨在通过开放创新中心的核心技术成果,联合全球高校、科研院所和集成商共同打造最具影响力的具身智能开源开放社区。目前,创新中心已开放“天工”软件开发文档、结构设计文档,并计划于今年年底进一步开源结构图纸、软件架构、电气系统等内容。此外,数据集、运动控制训练框架等方面也将陆续开放。
作为具身智能研究的基础底座,高性能、可拓展的通用本体平台是技术突破的关键。创新中心的“天工”母平台经过多次迭代,已实现多项技术突破。例如,其全身协同智能小脑平台让“天工”的最高奔跑速度达到全球领先的每小时12公里,同时能在多种复杂地形中平稳移动。多能具身智能体平台“开物”则具备一脑多机、一脑多能的能力,未来将拥有200万条机器人轨迹数据,适配超20个机器人本体,实现具身能力开发时间降低90%。
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优必选等首批合作伙伴将通过课题申报、实验室共建等多种形式,在本体开发、具身大脑、智能小脑等多个前沿方向加速探索。创新中心还与多家机构成立了具身智能领域的联合实验室,进一步整合全球产学研资源,共同突破技术难关。
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尽管人形机器人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目前仍面临诸多技术挑战。例如,整机系统设计、控制算法、智能化应用等方面尚未形成统一的技术标准。此外,核心零部件的研发成本较高,性能参数指标不够统一,也制约了行业的发展。
为推动技术标准化和规范化,创新中心已牵头发布多项行业标准。其中包括首个与人形机器人相关的国家标准《腿式机器人性能及试验方法标准》,以及国内首个具身智能数据集的行业标准《人工智能具身智能数据采集规范》。这些标准的制定将为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化提供重要支撑。
在应用场景方面,人形机器人正逐步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例如,创新中心的“天工”将走进汽车工厂参与搬运、检测等任务,银河通用的“盖博特”将在无人药房完成分拣、递送等任务。为提升公众对人形机器人的接受度,全国首个具身智能机器人俱乐部已成立,并将组织国内外具身智能机器人竞技赛事。值得一提的是,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马拉松比赛将于2025年在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期间同步举行。
开源模式:加速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
开源模式已被证明是推动机器人技术发展的重要途径。例如,麻省理工学院开源四足“机器狗”相关技术后,行业内涌现出一批四足机器人研发、制造厂商,加速了产业化进程。同样,创新中心通过“天工开源计划”开放核心技术成果,将为行业带来多重利好。
对科研机构而言,开源平台提供了高水平的本体母平台,有助于加速通用本体的关键共性技术突破。对企业来说,可以直接使用经过验证的成熟设计方案,缩短开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对初创团队而言,开源资料降低了技术门槛,为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根据工信部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将深刻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预计到2029年,中国人形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750亿元,2035年有望突破3000亿元。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大模型与机器人技术的深度融合,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将大幅提升。同时,协作型机器人的普及将进一步拓展应用场景,从工业领域逐步延伸至家庭服务、医疗健康、教育娱乐等多个领域。
结语
“天工开源计划”的发布,为人形机器人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开放核心技术和构建产业生态,创新中心正致力于打造一个开放、协同、创新的产业环境。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人形机器人有望在不久的将来真正走进千家万户,为人类生活带来更多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