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叠溪地震遗址变“小九寨”,松州古城见证千年边防史

创作时间:
2025-01-21 18:30:24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叠溪地震遗址变“小九寨”,松州古城见证千年边防史

1933年8月25日,四川茂县叠溪镇发生了一场震惊全国的大地震。这场地震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还引发了一系列神秘事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走蛟"传说。据当时的目击者称,在地震引发的山洪中,他们看到了一条巨大的蛟龙,身长十余丈,昂首咆哮,红色的眼睛如车轮般大小。这条蛟龙携带着洪水一路向下游奔去,所到之处,山崩地裂,房倒屋塌。

这个传说很快在四川民间广为流传,引发了诸多猜测和讨论。有人说这是天降异象,预示着更大的灾难即将来临;也有人认为这是神灵显灵,惩罚人间的不公与混乱。然而,在科学发达的今天,我们不禁要问:这个传说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是否真的有蛟龙出现?如果没有,那么人们看到的又是什么?这场地震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地质奥秘?

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部,地质构造复杂多样。这里是青藏高原向东南方向延伸的过渡地带,地壳活动频繁,断层众多。其中,龙门山断裂带是四川盆地西北缘最重要的构造带之一,绵延数百公里,深入地下数十公里。正是这条断裂带的存在,使得四川省成为中国地震多发区之一。

1933年的叠溪地震,就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北段。当时,这一地区正处于地质活动的活跃期。地下岩层长期积累的应力,在某一刻突然释放,引发了这场灾难性的地震。

然而,地震的发生并非毫无征兆。在地震前的数月里,当地居民就已经察觉到了一些异常现象。叠溪镇的老人们回忆说,那年夏天,天气格外炎热干燥。往年这个时候,岷江水常常泛滥成灾,但1933年的岷江水位却异常低迷。

更令人不安的是,从七月开始,叠溪镇及其周边地区频繁出现一些奇怪的自然现象。有村民称,他们在夜间看到西边天际有红光闪烁,连续三天如此。当地的老人们称这种现象为"天门开",但究竟是何含义,却无人能说清楚。

除此之外,叠溪镇外的平坦地带上,随处可见大小不等的深洞。这些洞穴深不见底,而且经常传出奇怪的声响。有农夫说,那声音像是牛在吼叫,于是便有了"地牛叫"的说法。在古代的地震学说中,地震被认为是"地牛翻身"所致。这些异常现象的出现,让当地百姓忐忑不安。

1933年的四川,正处于军阀割据的混乱时期。自1912年"省门之乱"以来,四川经历了川滇之战、倒熊之战、统一之战、下川东之战、二刘争川等一系列军阀混战。二十多年的战乱,使得四川民生凋敝,百姓苦不堪言。

在这样的背景下,叠溪镇的居民虽然生活困苦,但仍然坚持着传统的信仰习俗。就在地震发生的前几天,镇上的百姓还凑钱在城隍庙举行了一场为城隍老爷"穿衣"的仪式,祈求风调雨顺。然而,他们不会想到,这场仪式竟成了叠溪镇的最后一场盛事。

8月25日下午3时50分左右,一声巨响突然从地下传来。大地剧烈摇晃,山体崩塌,房屋倒塌。短短几分钟内,繁华的叠溪古镇就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地震中化为废墟。岷江水从地下裂缝中喷涌而出,很快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堰塞湖,后人称之为"叠溪海子"。

这场地震不仅摧毁了叠溪镇,周边的21个羌族村寨也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据估计,有超过万人在这场灾难中丧生。幸存者寥寥无几,其中一位年仅11岁的男孩,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逃生。当地震发生时,他正和几个小伙伴在城隍庙前的树林里玩耍。突然间,天边闪过一道红光,狂风大作,飞沙走石。男孩感觉自己像是陷入了泥潭,呼吸困难。他挣扎了一会儿就失去了意识。等他醒来时,发现自己竟然被甩到了岷江对岸,身边还有一段叠溪古城的断墙。

这场地震的震级约为里氏7.5级,堪称百年罕见的强震。即便是距离震中65公里的茂县县城,震感也十分强烈。县衙的长屋整排倒塌,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然而,由于通讯中断,茂县政府一开始并不知道灾情的严重程度。直到一周后,才有从叠溪逃出的幸存者带来了震中的惨状。

1933年8月25日,农历七月初五,正值炎热的夏季。叠溪镇的居民们刚刚结束了一场祈雨仪式,期盼着能够早日迎来雨水,解除持续多日的干旱。然而,命运却给这个千年古镇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下午3时50分左右,大地突然剧烈颤抖起来。一声巨响从地下传来,仿佛是地底深处有什么庞然大物在咆哮。紧接着,地面开始剧烈摇晃,房屋倒塌,树木折断,山石崩裂。这场突如其来的地震,瞬间将叠溪镇变成了一片废墟。

地震的震级高达里氏7.5级,震中位于叠溪镇附近。强烈的地震波以叠溪为中心,向四周扩散。方圆数百公里内的地区都能感受到明显的震感。距离震中约65公里的茂县县城,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县衙的长屋整排倒塌,造成大量人员伤

01

叠溪古城:从废墟到新生

如今的叠溪古城,已经从废墟中重生。地震形成的叠溪海子,成为了一处独特的自然景观,被誉为"小九寨"。站在岸边,可以看到清澈碧绿的湖水倒映着蓝天白云,周围的高山树木青翠葱郁,野花灿烂绽放。很难想象,这片宁静美丽的湖面下,曾经掩埋着一个繁华千年的古城。

叠溪海子湖面海拔2258米,原为叠溪城。地震导致四周山峰崩塌,堵塞岷江,形成11个堰塞湖,自然形成长达12公里的清澈海子。岷江上游连续下雨,水位持续升高,堰塞湖就像一把悬在头上的利剑。

叠溪城扼四川盆地、成都平原通松潘及青海、甘肃的交通要塞,是历代兵家必争的边陲繁荣重镇,有重兵把守。整个古镇全是瓦房,有着长长的街道,人口众多。古镇里有着兵站、戏台、寺庙、祠堂、学校、商业街等,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可是1933年的那场7.5级的大地震将美好的天堂骤然变成炼狱。

02

松州古城:千年军事要塞的见证

离开叠溪古城,继续向西行驶,不久便来到了松州古城。这座古城承载着更为悠久的历史,见证了无数风云变幻。

松州古城,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是一座具有1700多年历史的边陲重镇。古城分内、外两城,内城平面跨崇山,依山顺势略呈三角形,东部崇山之下河谷部份为长方形,外城毗邻内城南面的河谷下坝,有城门与内城相通,平面为长方形。城墙总长6.2公里,用本地烧制的青砖砌成墙身,内土石而成,高12.5米,厚12余米,以糯米、石灰、桐油熬制的灰浆粕连勾缝,坚固如铜墙铁壁。各城门仅以大块规则的长方条石券拱而成。松潘古城规模宏伟,气势非凡,其城墙的长度、高度、厚度、浮雕石刻的精美在民族地区是首屈一指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唐朝时,吐蕃首领松赞干布派使者前往长安求婚。使者路过松州,被州官扣押,松赞干布大怒,亲率大兵二十万人入侵,唐都督韩咸战败,唐太宗命吏部尚书统军抵达松州,经川主寺一役,唐军大胜。松赞干布返藏后又遣使臣送黄金以求通婚和好,太宗晓以大义,将文成公主嫁与松赞干布,传为千古佳话。

进入松潘县城,方圆十里的城门、城墙高大古老,保存完好。
据《松潘县志》记载,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平羌将军丁玉在平定威、茂士官董贴里叛乱军,挥师北进,进驻松州之后,上书皇帝朱元璋,建议在松州设置军卫。
松州设卫时,丁玉调宁州卫高显来权负责筑城事宜,在西缘山麓,东傍江岸以上筑墙,历时五年,筑成一段城墙。古墙砖长50厘米、宽25厘米、厚12.5厘米,所用灰浆系用糯米、石灰、桐油熬制而成,每块青砖重达30公斤,砌成十多米高,6200多米长的城墙,工程艰巨。在松潘的“窑沟”、“窑坝”山上,遗留有为筑城烧制青砖而造的古窖遗迹。

明英宗正统年间(1436-1449年),松潘发生民变。高踞西山之巅的变民,可观察到城中的布防情况。民变平定后,负责松潘兵备的御史冠琛,将西部城墙由山麓筑到山巅。嘉靖五年(1526年)松潘总兵又增修外城一千余米,历时60年,才使松潘城制初具规模。
松潘古城有门七道:东曰“觐阳”、南叫“延熏”、西号“威远”、北作“镇羌”,西南山麓者称“小西门”,外城两门,东西向称“临江”、南北向称“阜清”。各城门以大块平行六面之条石拱圈,使顶部呈半圆形,门基大石上镂有各种雕图案,别具匠心,耐人寻味。临江门旁石壁上,镌刻着崇祯十六年(1643年)关于减免苛赋的布告。
古城墙门堡始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二年松州卫和潘州卫合并为松潘卫时。门洞厚十五丈,造工坚实,经数百年风雨而不蚀不坏。登上城墙可饱览周围的雄壮景色。
松潘城内,小桥流水,景观独特,一条湍急而清澈的河流从松潘古城的东端穿过环城路向西流,在经过中央大街后,转往

03

自驾游实用信息

最佳旅游季节

叠溪古城和松州古城的最佳旅游季节是4-10月。这段时间天气温和,适合户外活动,同时可以欣赏到最美的自然风光。

交通信息

从成都出发,全程约2420公里,用时7天。主要路线如下:

  1. 成都 - 叠溪古城:约200公里,用时约3小时
  2. 叠溪古城 - 松州古城:约150公里,用时约2.5小时

全程以高速公路为主,路况良好。建议提前查看天气预报和路况信息,冬季自驾需准备雪地胎和防滑链。

住宿与饮食

叠溪古城周边住宿选择较少,建议在松州古城或周边县城住宿。松州古城内有各类酒店和民宿,价格适中。

饮食方面,可以品尝当地的藏式美食,如牦牛火锅、青稞酒等。松州古城内有一元一串的牦牛串和热烘烘的牛杂汤,是不可错过的美味。

04

结语

叠溪古城与松州古城,两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古城,如今静静地矗立在川西高原上,等待着游客的到来。它们见证了自然的伟力与人类的坚韧,诉说着千年的沧桑与传奇。踏上这段自驾之旅,你不仅是在欣赏美景,更是在与历史对话,感受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