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春节民俗大揭秘:你家过年这样过吗?
四川春节民俗大揭秘:你家过年这样过吗?
“春节发源地,阆中天下稀。我是‘春节老人’落下闳,给大家送福喽!”春节前夕,四川阆中古城内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年味扑面而来,喜庆的氛围感染着每一位到来的游客。
2025年春节,是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而作为“春节文化之乡”,四川阆中的年味儿更有别样的风采和魅力。具有2300多年历史的阆中古城,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历算学家落下闳的家乡。据文献记载,西汉时期,巴郡阆中人(即四川阆中)落下闳“善天文星历之学”,其主导编制的《太初历》首次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并正式确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新一年的第一天,首次恒定“新年”,即现代意义的“春节”。
“《太初历》的成功创制,落下闳作出了最为重要的贡献,因此阆中人亲切地称他‘春节老人’,阆中也被称为‘中国春节文化之乡’。”阆中名城文化研究会会长张治平说。
随着岁月更迭,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巴楚文化等在阆中交融碰撞,逐渐形成了阆中多元包容、独具特色的春节习俗。阆中的年味是从腊月初八就开始,各式春节民俗活动会一直延续到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而今年春节,为了体现“寻春节之源”主题,阆中组织了活态春节习俗展示。
古城里的展演队伍。新华社记者 薛晨 摄
“抢银水”传递了勤劳致富的理念,强调“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的道理;身着红色官服、官帽的“春倌”挨家挨户“说春”“报春”,为各行各业送上春的祝福……古城里,一个个当地春节习俗片段被还原演绎,也得到了游客们的声声叫好。
“今天来到阆中就是想感受一下浓浓的年味。不仅看到了春节老人赐福、张飞巡城,还看到了阆中特有的赶年兽、制爆竹、抢银水习俗,都是第一次见到,很新奇也很有过年的氛围,希望这些传统习俗可以一直传承下去。”游客朱发琼说。
充满浓浓年味的阆中古城(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薛晨 摄
在传承千年的基础上,阆中春节文化更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亮花鞋等传统舞台表演中融入了大量光影特效技术,让观众仿佛置身流动的春节画卷之中;在舞龙舞狮中巧妙结合文旅互动,让更多人能够参与其中。“传统活动的表现形式不断突破,是阆中春节文化得以有效传承发展的重要一点。”张治平表示。
“每年春节期间,我们组织开展‘万人同品腊八粥’‘千龙千狮舞新春’、张飞巡城等民俗活动都超200场,游客和市民在阆中可以体验多姿多彩的春节文化。”阆中古城景区管理局局长张玉杰说。
四川的年俗丰富多彩,除了阆中古城的独特习俗,四川各地还有许多共通的春节传统。比如杀年猪、灌香肠、熏腊肉,为过年储备美食。四川人还会在家中挂起彩灯,贴上门神,寓意着驱赶邪恶,迎接新年的好运。在粮仓、家禽牲畜圈上贴写吉祥的语言,以示来年的丰收吉祥。有条件的客家乡镇会从正月到二月看灯龙晚会,包括龙灯、狮灯、蚌灯等,这是四川人在原籍的彩灯习俗。四川还有大型庆典活动——舞龙,有彩龙、火龙、水龙、脱节龙和和上川龙之分。
除夕夜,家家户户都会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交流新年的祝福,共同欢庆新年的到来。年夜饭后,家家户户都会守岁,以防坏人发生祸事。春节期间,大人之间会相互拜年送礼,小孩子也会得到一些礼物。放烟花也是必不可少的活动。
春节期间,四川各地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各大博物馆推出200余场精品展览,如四川博物院的“石壁丹青——四川博物院藏张大千敦煌考察文物展”,成都博物馆的“锦城丝管——和合共鸣的音乐成都”特展等。此外,武侯祠成都大庙会、金沙太阳节、人日游草堂等活动也热闹非凡,让游客在灯展、游喜神方、拜祭诗圣杜甫等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博物馆里过大年,不光好看还要好玩。四川博物院推出动手做文创以及陶艺、拓片等非遗体验;成都博物馆推出生肖文物知识小讲堂、新春民俗体验等亲子活动,并结合“音乐文物”展推出锦城丝管民乐迎春乐曲演奏共126场;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推出蓝染、拓印、编织、剪纸等非遗体验;成都自然博物馆推出沉浸式自然互动体验秀——自然的馈赠“雪”等。
四川的年夜饭更是别具一格,麻婆豆腐、东坡肉、冷吃兔、李庄白肉等各地特色菜品应有尽有。麻婆豆腐以麻辣鲜香著称,东坡肉则软烂油润,冷吃兔麻辣爽口,李庄白肉薄如蝉翼,每一道菜都凝聚着四川人对美食的热爱和对新年的期待。
除了这些,泸州黄粑的甜糯、达州腊肉的熏香、乐山甜皮鸭的劲爽……四川年夜饭将“百菜百味”发挥得淋漓尽致。今年除夕,不妨为家人备上一桌地道四川年夜饭,用麻辣、鲜香、甜润的多重口感开启热闹缤纷的新年!
四川的春节,既有传统的习俗,也有地方特色,让人们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和喜庆氛围。这个春节,不妨来四川感受这份独特的新年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