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马俑发掘五十周年 “国家名片”熠熠生辉
秦兵马俑发掘五十周年 “国家名片”熠熠生辉
秦兵马俑发掘50周年之际,一场国际会议在西安召开,来自国内外的20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秦文明的深厚内涵。从震惊世界的"二十世纪世界考古史伟大发现",到如今成为"国家名片",秦兵马俑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更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提供了宝贵经验。
“秦始皇陵考古发现展”上展出的兵马俑
50年考古发掘:实证中华文明发展脉络
史书记载,秦始皇陵建设工程耗时38年之久,陵墓参建人数达70万之巨,规模之宏大、埋藏之丰富世所罕见。直至1974年兵马俑的发现,才让世界窥见这座"世界最大的考古学储备"的冰山一角。
得益于老一辈考古学家的严谨求实、勤勉敬业,尘封2200余年的秦代地下军团得以清晰展现在世人面前。出土的2000多件栩栩如生、气势雄浑的陶俑不仅是雕塑艺术史上的瑰宝,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秦陵博物院考古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陵寝建筑、地宫形制、陵园结构以及性质各异的陪葬坑、陪葬墓逐一重见天日。铜车马、彩绘跪射俑、石甲胄、百戏俑等重要文物相继面世,为秦始皇陵的全面保护和系统展示提供了科学依据。
近年来,秦陵博物院联合英、法、德等国文物考古机构启动"骏工程",通过以马和金属器的流动为线索,探索公元前2000年至秦汉时期欧亚草原东部和中国之间的互动关系。
50年的考古工作,明晰了秦始皇陵以封土为中心、围绕封土形成内外城格局以及陪葬坑的总体布局特征,反映了秦统一前后物质文化、科技成就及制度文明,对于实证中华文明发展脉络、展示中华文明灿烂成就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简单考古到国家级保护基地
50年间,秦陵博物院通过跨领域攻关、跨学科研究、多团队协作,实现了从简单的考古发掘发展到国家级文物保护基地的跨越。人才队伍从十几名发掘人员发展到数百名专业考古和文保团队,成功走出了一条大型考古工程多学科、国际化合作的新路子。
在依法保护方面,2005年7月省人大常委会正式公布《陕西省秦始皇陵保护条例》,为秦始皇陵世界遗产地保护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2010年7月省政府颁布了《秦始皇陵保护规划》,进一步明确了秦始皇陵保护利用的长远发展方向和建设蓝图;2021年《陕西省秦始皇陵保护条例》结合实际进行了修订,让秦陵遗址保护更加具体可行。
在科技保护方面,秦陵博物院先后建成"微生物实验室""彩绘文物修复保护实验室"和"金属文物修复室",确立了以秦俑彩绘保护技术为核心的多个优势科研领域。
秦陵博物院还积极推动新技术与传统展示方式相结合,构建展示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架构历史与当下"对话"的平台。同时,逐步健全馆校合作长效机制,开发出深受网友喜爱的互联网线上应用和各类文创产品。
秦兵马俑作为中国文化遗产外交的"金名片",50年来先后接待外国元首政要230余位,成为国家外事活动的重要场所。自1976年首次出境在日本展出后,秦陵文物已经在49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个城市巡展277个场次,观众达2000万人次,外展数量和受众人数在全世界首屈一指。
9月8日,观众在体验"千古一帝的地下王国——秦始皇陵考古发现展"上的数字展陈装置。 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国际会议与考古发现展
9月8日,"秦兵马俑考古发掘50周年暨秦始皇陵大遗址保护研究国际会议"在西安召开,来自国内外相关考古机构、高校和博物馆的200余名代表参加。大会特设"古代陵墓制度与秦始皇陵考古发现""考古遗产的保护利用""秦俑学与秦文化研究"三个平行论坛,与会学者从多角度阐释秦文明的深厚内涵。
大会举行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纪录片《寻古中国(第二季)——探秘秦始皇陵》开机仪式。这个五集大型纪录片将通过最新考古成果和技术创新,反映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青铜鹤 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还推出了基本陈列"千古一帝的地下王国——秦始皇陵考古发现展"。展览展出文物共计230件(组),都是50年来秦始皇陵考古发掘成果中有代表性的精品,旨在全方位、多角度呈现秦始皇陵的面貌、内涵和价值。
百戏俑 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以百戏俑为原型的精彩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