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玉洞小学:白话童谣传承进行时
南宁市玉洞小学:白话童谣传承进行时
南宁市玉洞小学将白话童谣纳入校本课程内容,每个学生都会唱白话童谣。学校通过打造白话童谣艺术团和合唱团,组织表演比赛等活动,让学生感受非遗的魅力。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不仅学习了南宁本土文化,还提升了安全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白话童谣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展现了新时代小学生的良好风貌。
白话童谣的传承现状
白话童谣是白话方言地区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白话方言地区人们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文化瑰宝。2014年,白话童谣入选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名录。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白话童谣逐渐淡出了年轻一辈南宁人的生活,在青少年儿童中的传唱度并不高,亟需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传承和发展。
南宁市玉洞小学的传承实践
南宁市玉洞小学将白话童谣纳入校本课程内容,每个学生都会唱白话童谣。学校通过打造白话童谣艺术团和合唱团,组织表演比赛等活动,让学生感受非遗的魅力。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不仅学习了南宁本土文化,还提升了安全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白话童谣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展现了新时代小学生的良好风貌。
白话童谣的艺术特色
白话童谣通常朗朗上口、易记易懂、音节和谐、说理浅白。它既有童趣又贴近生活,既亲切又简洁,既活泼又含蓄,既通俗又不失文采,对孩子智力的开发、道德情操的培养、理想信念的养成、语言表达的训练等,都有很好的启迪和教化作用。
例如,“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担柴上街卖,阿妹出街着花鞋。”生活趣味很浓,富于美感;“落雨澥澥,穿对木屐,行到塘边,碰见只夹夹,夹夹眼咋咋鼓起一个大肚瘪。”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小动物,启发他们从小养成观察事物的习惯;“排排坐,食果果,你一个,我一个,阿妹咗留一个。”表达了幼儿对周围生活的模仿和思考,培养孩子为他人着想的品德。
白话童谣的创新与发展
近年来,万立仁不遗余力地奔走于校园、社区、街道、乡村,通过开办白话童谣专题讲座、编纂白话童谣书籍、创新白话童谣表演形式等,传播白话童谣的相关知识,激发家长和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我们把一首首口口相传的白话童谣编排成可以吟诵、歌唱、舞蹈的情景表演,用艺术的表现形式使其主题更鲜明、内容更丰富、形式更活泼、趣味性更强。在编排节目的过程中,我们力求让节目富含浓郁的校园气息,体现孩子们的精神风貌。”万立仁说。
万立仁常年走街串巷收集白话童谣,再进行整理、创作,编纂了《白话童谣300首辨析》《童谣里的乡音——校园演唱作品选》等书籍,还为南宁市玉洞小学编写校园美育辅助读本《童谣是我的好伙伴——白话童谣校园演唱节目选》等,几本书籍分别收录了流传于民间和万立仁等人创编的白话童谣歌曲、白话童谣情景表演等内容,其中包括《邕江河畔是我家》《南宁老街歌》《听我讲南宁古仔》等具有南宁本土特色的作品。
面对未来白话童谣的传承重担,万立仁表示,将继续通过进校园为孩子们讲课、编纂白话童谣书籍等方式,保护和传承好白话童谣这一珍贵的民间艺术。“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白话童谣目前还面临着缺乏系统性保护、传承人不足等问题,期待将来能在南宁举办白话童谣比赛等活动,通过以赛促学的方式,为孩子们提供展示的平台,激发更多孩子学习白话童谣的热情。也希望能和更多有志于白话童谣传承工作的教师、热心人士合作,不断扩大白话童谣的传承队伍。”万立仁对未来充满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