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偏差行为 家长真的知道吗
儿童偏差行为 家长真的知道吗
孩子的行为常常让父母感到困惑和担忧。从撒谎、偷东西到攻击性行为,从胆小、过分懂事到发脾气,从不停吃手到抽动秽语症,从口吃、强迫行为到恋物癖和拖延,这些看似异常的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孩子独特的心理需求。斯玛特美术首席家庭教育顾问邵珊老师将为您详细解析这些儿童偏差行为的原因,并提供科学的应对方法。
邵珊
斯玛特美术首席家庭教育顾问
邵珊老师是妈妈学堂创始人,中科院心理所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专业研究生,儿童早期教育指导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儿童礼仪指导师。担任吉林卫视《幸福辞典》栏目特邀情感专家,北京卡酷频道《成长大家谈》栏目特邀家庭教育专家,江苏卫视教育频道《家有儿女》特邀嘉宾,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教育面对面》特邀嘉宾。几年来在全国各地举办了近百场的《妈妈学堂》、《祖父母学堂》大型家庭教育讲座,深受广大年轻父母和祖父母的欢迎。
你的孩子是否会突然出现一些异常行为?焦虑、消极、畏缩,甚至撒谎、偷窃、打架,或者过分爱干净、爱哭、爱表现?这些都是“儿童行为偏差”的问题。一起听听斯玛特父母课堂专家邵珊的讲解。
撒谎
行为分析:
撒谎是一个孩子对父母操控过严的反操控,每个爱撒谎的孩子背后都站着一个允许度极低的父母。小龄儿童撒谎两大原因:
1.父母忽略了孩子的正当需求;
2.孩子因丰富的想象力而编造出一些谎言。
家长应对:
家长严厉指责孩子多是因为内心的焦虑和担心。过于苛刻的要求,可能换来隐瞒,坚硬的管教,往往换来冷漠和疏离,父母只要多一些允许和倾听,孩子慢慢就不再撒谎了。
偷东西
行为分析:
四岁左右的孩子心智发育到了一定程度,他们发现,如果自己运用一些技巧,想办法不让别人发现自己做了某件事,会给自己带来成就感。因此,四岁左右的孩子,撒谎的同时会伴随偷拿别人东西的行为。
家长应对:
四岁左右孩子的行为,如果家长把它理解成是一种探索行为的话,就不必太过紧张。这种探索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的本能,强行阻止,有时反而会成为孩子强烈的心理需求。
五岁后,父母可以开始对孩子进行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构建,同时训练孩子延迟满足,学会克制。
即使七八岁的孩子有了偷窃行为,父母的教育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不要忘了维护孩子的自尊。
有很强的攻击性
行为分析:
攻击性特别强的孩子表现为:见人就想打,见东西就想抢。有两种孩子的攻击性特别强:一、被溺爱的孩子,习惯了不被拒绝,一旦被拒绝,就会去攻击拒绝他让他有挫败感的人。二、父母经常对孩子使用暴力,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传承了用暴力解决问题的习惯。
父母应对:
正常的攻击性是允许的。一个完全没有攻击性的孩子并不代表是一个特别有教养的孩子,有教养的孩子是有能力反击但是不做。而没有攻击性的孩子,是没有这种能力。
胆小
行为分析:
孩子胆小有两个因素:一、小时候缺乏安全感。生命力强的孩子表现为反叛,而生命力弱的孩子会表现为胆小懦弱。二、父母对孩子过于严厉,总是不断地批评孩子,孩子得不到正向的鼓励,久而久之就变得胆小自卑。
家长应对:
当孩子出现胆小迹象时,家长不要一味训斥孩子,多去鼓励孩子,具体地指出孩子的优点。
父亲可以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如攀岩、滑雪,并在活动中让孩子感到乐趣无穷。自信、勇敢等品质,不是父母教育出来的,而是平时带出来。每一个内心强大的孩子,背后都站着一个勇敢的父亲和温柔的母亲。
过分懂事
行为分析:
有的政策外二胎或由严厉的祖父母带大的孩子,常会过分乖巧懂事。这是孩子天性的极度压抑,他们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学会看大人脸色,学会讨好大人,并在这种自我压抑中,逐步失去了自我。
家长应对: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生活环境,令孩子展露该有的天性。
动不动就发脾气
行为分析:
孩子发脾气的原因:
一、从娘胎里带出来的。
二、父母自身脾气不好,常常动不动就暴怒。
三、孩子在语言发育期时,表达事物不清,有时父母不理解孩子表达的意思,令孩子着急,所以发脾气。
四、孩子在做事情时有挫败感。
家长应对:
当孩子发脾气时,家长首先要接纳孩子的情绪,千万不要以暴制暴而后又心疼孩子,去百般的哄劝讨好孩子,那么孩子感受到的是一种非常情绪化的家长。家长的这种情绪化,又会促使孩子更加情绪化,久而久之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家长应该以一种平和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等他逐渐平静后,再和孩子沟通,你的平静一定会换回孩子情绪的平稳,这样几次以后,孩子发脾气的频率就会越来越低。
不停吃手
行为分析:
孩子在0—1岁时会有口腔敏感期,在这个时期孩子是用口来感知世界的,事物是方是圆、是硬是软、所有的探索都是用嘴来完成。这个时期,家长只要做到让孩子放入口中的东西不危险,并相对干净即可。当口唇期顺利的度过后,孩子会转到下一个敏感期去进行探索。
敏感期被家长阻止,会导致孩子因为得不到满足而出现固着现象,或者转化为口腔期人格。比如,孩子会变得特别馋、爱吐口水,孩子会用唇与唇的不断触碰,来缓解心中的焦虑。
家长应对:
如果孩子吃手,就把孩子的手洗干净,让孩子吃个够,这可以达到戒掉孩子吃手的行为。或转移孩子注意力,让其发现更有趣的事情。再者运用芬兰的儿童技能教养法,即教会孩子如何去克制这个动作,如果孩子克制住了,就能得到一定奖励。
抽动秽语症
行为分析:
孩子面部抽动的症状在心理学上叫抽动秽语症。一般发病于四五岁,男孩子比较多见,是由于缺乏安全感,而带来的内心恐惧,焦虑造成的。
比抽动秽语症要更普遍和轻微的一个现象是孩子到了一个陌生的场所,会不停的抠手指,咬手指头或者搓脚,这些行为都是内心焦虑的一种表现。陌生的环境会让孩子心里感到不安,于是就用抠手指这种行为来缓解他内在的焦虑。
家长应对:
焦虑行为和孩子的成长环境有关,若成长环境存在问题则要从改变孩子的教养环境着手。
口吃
行为分析:
口吃,即结巴。除了个别的生理因素之外,大部分的口吃都是心理因素。
家长应对:
治疗口吃,首先要找到根源,家长要采取不在乎的态度,不在孩子面前强化,你越不在乎,它就越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消失,六到十七岁是萌芽期,在萌芽期及时找出原因并加以纠正,是可以治好的。
强迫行为
行为分析:
过度的关注会给孩子心理压力。有个小女孩,她曾经便秘,家长对此非常关注,因此她用抠鼻子来化解自己内心的焦虑。后来当家长不再关注孩子拉不拉臭臭了,她抠鼻子的行为就自然而然地没有了。
家长应对:
这世上有两件事是要在最放松的情况下完成的,一个是睡觉,一个是排便。一旦有了心理压力,这两件事就不能很好的完成,甚至因为焦虑而会转化为其他的偏执行为。因此,家长不要过度关注孩子
恋物癖
行为分析:
恋物癖常见于小龄儿童,表现为在何时何地都要有固定的玩具或者东西随身携带。
孩子会选择触感很柔软的,与以前的生活经历非常相关的东西作为恋物对象。也有的孩子有多个依恋物,但一般是不会超过三个物品,并且他们分配的任务非常刻板,功能非常固定。
家长应对:
第一,不要斥责或者笑话孩子,不要强行抢走孩子的玩具。
第二,不要纵容孩子恋物行为。
第三,可以让孩子放松心态,帮助孩子拓展玩具的角色和功能,扩展孩子的想象力,增加乐观安全的内容,这样孩子就不固定在一个玩具上了。
第四,消除孩子的紧张焦虑,这是治本。
拖延
行为分析:
磨蹭,拖拉,不能准时,现在被统一称为拖延,甚至被命名为拖延症。从行为角度来看无非两个原因:不敢做、不愿做。
家长应对:
当孩子用拖延行为来说NO时,家长要有意识的调整自己的指导风格。十岁以前是孩子的行为由他律转为自律的过程,这段时间父母要想办法培养和促进孩子的成就动机,把“应该”、“必须”变成有趣的、有成果的,让孩子喜欢做、愿意做,给孩子适合的,而不是家长认为正确的。另外,孩子本身没有拖延,而是大人觉得他拖延了,家长在用自己的标准要求孩子,这不符合一个儿童发展的规律。最后,每个孩子都有个体差异。有的是急性子、有的是慢性子,如果他在认真做,家长就不要去催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