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偿献血:为生命续航,为健康护航
无偿献血:为生命续航,为健康护航
在广东惠州,13岁的雯雯每个月都需要到医院输血两次,每次2-3个单位(400-600ml)。对她来说,血液就是生命的源泉,一旦供应不足,就会出现脸色苍白、乏力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近年来,我国无偿献血事业取得了显著进展。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数据,2023年全国无偿献血人次达到1699万,献血量达到2892万单位,较2022年分别增长5.9%和4.8%,均创历史新高。然而,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无偿献血事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无偿献血的重要性与现状
无偿献血是指健康公民自愿将自身的血液无偿奉献给社会公益事业,而不收取任何报酬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国家实行无偿献血制度,鼓励18周岁至55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无偿献血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拯救生命:血液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物质,在外科手术、紧急救治、慢性病治疗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偿献血为医疗机构提供了稳定的血液来源,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 促进医疗事业发展:稳定的血液供应为医疗机构开展各类手术和治疗提供了有力保障,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
- 传递爱心与社会责任:无偿献血是一种无私奉献的行为,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精神。
献血法及相关政策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于1997年12月29日通过,自1998年10月1日起执行。该法对献血者年龄、献血量等作出了明确规定:
- 年龄要求:国家提倡18周岁至55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符合健康检查要求的多次献血者主动要求再次献血的,年龄可延长至60周岁。
- 献血量:每次采集血液量一般为200毫升,最多不得超过400毫升,两次采集间隔期不少于六个月。
- 血站要求:血站是采集、提供临床用血的机构,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性组织。血站必须为献血者提供各种安全、卫生、便利的条件。
创新服务模式:互联网+无偿献血
为了提高公众参与度,各地积极探索“互联网+无偿献血”服务模式。例如,2024年世界献血者日期间,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办的“献血点亮生命之光”主题活动,通过腾讯公益数字化科技平台和微信社交媒体优势,吸引超140万人次在线参与。
在深圳市,通过微信客户端和全国电子献血证小程序平台,献血者可以完成线上答题挑战、佩戴小红花、更换专属头像等互动活动,进一步提升社会公众对无偿献血的知晓率和关注度。
公众认知与参与度
尽管无偿献血事业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面临一些挑战。部分民众对献血存在误解和顾虑,导致献血参与度不高。这主要是由于献血知识普及不足,公众对献血的安全性和意义了解不够深入。
通过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分享自己的献血体验。一位网友表示:“400ml可是八两血啊,直到我坐在输血椅上,那针头粗得再次吓到我,护士趁我不留神非常老练地把针头推进去了,还给我个小球握捏着。天啊,竟然没有扎手指疼,微微疼 可以忽略不计的那种真佩服了这手艺先让我输300ml,看有无不适反应,我觉得没啥就抽了400ml。拔针的时候贴了绷带让我半小时后再揭开,否则血溅出来。”
结语:用热血守护生命
无偿献血是一项崇高的人道主义事业,它关乎每一个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福祉。通过完善献血激励政策、创新宣传方式、加强献血知识普及、优化献血服务流程以及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措施,我们可以推动无偿献血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更多的力量。让我们携手共进,用爱心和行动为生命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