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脚跟开裂?这些小妙招让你告别“含泪走路”
秋冬脚跟开裂?这些小妙招让你告别“含泪走路”
“含泪走路”是最近网络上流行的一个热梗,用来形容脚后跟干裂带来的痛苦。随着冬季的到来,这个看似玩笑的话题,却成了不少人的现实困扰。脚后跟干裂不仅影响美观,还可能引发感染,严重时甚至让人每走一步都疼痛不已。那么,脚后跟干裂究竟是怎么引起的?我们又该如何预防和缓解呢?
为什么脚后跟会干裂?
脚后跟干裂,顾名思义,就是指脚后跟皮肤上出现的干燥、裂隙或开裂的现象。这些干裂有轻有重,有时还伴随角化过度,也就是皮肤增厚,质地和老茧类似。当这些裂口深入到真皮层时,则会导致疼痛。
正常情况下,我们的皮肤质地柔软,会保持适当的湿润和弹性,包括脚底表面的皮肤,它能够应对在承重过程中施加在其上的摩擦、压缩和剪切应力。不过,当皮肤缺乏水分时,再承受频繁和高强度的摩擦和压力的话,便容易变得干燥、粗糙和开裂。进一步展开说的话,以下是脚后跟干裂的常见原因:
- 皮肤干燥或干皮症:皮肤缺乏水分或天然油脂,导致干裂。
- 寒冷干燥的天气:秋冬季低温和低湿度往往加剧脚部皮肤的干燥。
- 长期站立或行走:长时间站立或走路可能加剧脚底的压力,促使脚后跟皮肤开裂。
- 穿露跟鞋:如凉鞋等露脚后跟的鞋子,不能有效支撑脚部,容易导致脚后跟干裂。
- 超重或肥胖:造成脚后跟压力太大。
除了上述常见原因,需要引起警惕的是,一些疾病也会伴随有脚后跟的干燥、开裂,比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另外还要注意的是,真菌感染引起来的足癣(俗称脚气)偶尔也会造成脚后跟的干裂,但与此同时,一般还会有瘙痒、异常发红、水疱、烂脚丫等,很少是单纯的脚后跟干裂。如果怀疑是足癣,则要进行抗真菌治疗,不宜按照普通的脚后跟干裂来处理。
如何预防和治疗脚后跟干裂?
日常护理方法
适度泡脚:可以每天用温水浸泡脚部10分钟左右(不超过20分钟),目的是帮助软化异常增厚的角质。
适当去除硬皮和死皮:根据角质增厚的情况,不定期使用浮石等工具去除脚后跟上的硬皮和死皮。
使用功效型产品:涂抹有药效的产品,比如使用含有尿素、α-羟基酸、水杨酸、乳酸等成分的产品,这些产品有助于补充皮肤水分或减少水分丢失,并软化硬皮。
保湿后的护理:睡前可以涂抹凡士林之类的软膏或者保湿霜,进一步增加保湿和封闭水分的效果。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足部护理尤为重要。由于糖尿病会影响血液循环和免疫系统,使身体的自身愈合能力下降。随着时间的推移,糖尿病可能会损害身体任何部位的感觉神经(又称为「糖尿病性神经病变」),而脚和腿部的神经最常受到影响。当足部的神经和血管受到损害时,会导致脚部麻木、刺痛、疼痛或感觉丧失。
糖尿病患者需要特别重视足部护理:
- 每天检查足部皮肤状况
- 保持足部清洁干燥
- 选择合适的鞋子
- 避免足部受伤
- 一旦发现皮肤干燥、皲裂,应及时就医
实用建议
选择合适的鞋子和袜子:避免穿露脚跟的鞋子,建议选择合适、舒适并能支撑脚底的鞋子。选择透气性好的棉质袜子,避免过紧。
饮食调理:多摄入富含维生素E和Omega-3的食物,如坚果、深海鱼类等,有助于改善皮肤干燥。
生活习惯调整: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如果情况允许,可以减少长时间站立或行走,主要是减轻脚部(包括脚后跟)的负担。
保持适度运动:适度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改善皮肤干燥状况。
保持足部卫生:每天用温水清洗双脚并彻底滋润;定期涂抹含有维生素E或天然油脂的保湿霜,晚上可以用棉袜包裹过夜进行深层滋润。
脚后跟干裂虽然常见,但通过科学护理和及时治疗,完全可以有效缓解。如果症状严重或持续不改善,一定要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记住,预防永远比治疗更重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足部护理习惯,才能真正告别“含泪走路”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