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二八酱”:从物资短缺到特色美食的演变
北京“二八酱”:从物资短缺到特色美食的演变
在北京的美食文化中,"二八酱"是一个独特而有趣的存在。它源自物资短缺年代对纯芝麻酱的替代,如今却成为了一种别具风味的特色酱料。本文将为您讲述"二八酱"的历史渊源、制作方法以及与北京人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
如今网上一直流行有“老北京二八酱”的视频。游客们慕名纷纷都去买这二八酱,也算北京特产了?二八酱到底是不是老北京口中的芝麻酱?
相传老舍做人大代表的时候,为了争取到芝麻酱的供应,他特意提交了名为“希望政府解决芝麻酱的供应问题”的提案。“北京人的夏天离不开芝麻酱”也正是因为这个举动,才在那物资短缺的年代里,为北京人争取来了每人每月二两芝麻酱的供应量。
纯芝麻酱供应不足,那也要吃啊,可以说,二八酱是纯芝麻酱供应不足时期的一种替代品,说不好听的就是“以次充好”。在当年就算卖家其实也不总提二八酱这个名儿所以就存在一种:我从小就没听说过北京有“二八酱”这个说法。那可能是小时候没听过,可不代表没吃过,没买过
芝麻酱和花生酱到底那个是二,哪个是八?最开始肯定是芝麻酱占八成,花生酱占二成,但后来太紧缺的时候就没谱儿了,芝麻酱的供应量实在不足,于是就从三七、四六、对半,最终有可能是倒二八了。说实话,甭管芝麻酱,还是二八酱没那么多绝对,您粘着吃,二八酱更甜些也好您平时需要芝麻酱就用纯的,就买纯芝麻酱到了夏天,来一碗芝麻酱面,那就是北京人的“命”!
早前要吃芝麻酱面条儿之前,得先拿着碗去现买现装,半斤8分钱。于是在炎热的三伏天儿,北京的胡同里常能见到从副食店捧着小碗出来的孩子,一边小心谨慎地走,一边舔碗边儿,回家一称少一半。孩子还一脸无辜:“我没偷吃,我就是怕芝麻酱溅出来”
这芝麻酱也不是买回来就能用的,而是要先用水澥开。所谓“澥”就是把买来的那种芝麻酱擓出两三勺放在一个小碗里,加上一勺盐,然后一边用筷子搅拌均匀一边逐步往里加凉开水。注意,搅拌的时候筷子要朝一个方向转,只有这样,芝麻酱才会和水充分交融。过不多会儿,巧克力色的稠芝麻酱变成棕黄色的稀浆,到用筷子挑不起来的程度,就算澥得了。
澥得了芝麻酱还不算完,您别看它吃法简单,讲究也不少,必须要加一系列的调料和面码儿。现在很多餐厅的所谓芝麻酱面里除了齁咸的芝麻酱,就给点黄瓜丝,吃起来可真是无滋无味,不敢恭维,最后搞不好还让尝鲜的游客得出错误结论,给“老北京黑暗料理”又加上一笔冤帐。
咱北京人吃的芝麻酱面
葱花酱油的地道做法是这样:先在一个小碗里倒上多半碗上好的酱油,切一些葱花撒在酱油上。然后再用一个小铁勺倒进点花生油或者豆油,小火慢炸几粒干花椒,眼看着那花椒粒儿炸得焦糊,油冒青烟了,立刻把这勺儿带着焦糊花椒的热油砸在小碗里的葱花酱油上,只听刺啦一声,那香味儿马上就窜出来了,据说这有祛毒清火作用。
吃芝麻酱面其实还有两味调料,只不过一般不太用。芥末酱,这儿说的不是那吃生鱼片的绿色芥末,而是用黄芥末面儿自己焖出来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把小碗里的芥末面儿兑上水,和成稠糊,然后倒扣在热锅盖上,没多会儿,那芥末的辛辣味儿就出来了。闷热的北京夏天,吃上一碗拌着芥末的芝麻酱凉面,那股冲鼻子的辣劲儿能直冲到脑门子,再打两个喷嚏,多蔫儿的人都能一下子精神了。
也有人家吃芝麻酱面的时候,爱再来上点醋。
至于吃芝麻酱面的面码儿,黄瓜丝属于最基本的。还应该有小水萝卜丝和切成末的青蒜。另外,还应该加上点儿紫色的腌香椿末儿。要是能再加上点儿胡萝卜丝,开水焯过的豆芽菜,那就更没谁了。炎热的夏天,大杂院儿里狭小的厨房转个身儿都费劲,炒俩菜准能捂出一身汗来。这时候,没有什么比芝麻酱面更戒燥了!唏哩呼噜的一大碗下肚,这日子真是神仙也不换!
得,小编又跑偏了,甭管什么芝麻酱,吃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