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特产背后的文化传承
潍坊特产背后的文化传承
“鸢都”潍坊,这座位于山东半岛的美丽城市,不仅是中国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更是一座充满文化气息的古城。这里不仅有美味的特产,更有精湛的手工艺品和独特的民间艺术,展现了潍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潍坊风筝:两千年的文化传承
潍坊是风筝的发源地,有“世界风筝都”之称。潍坊风筝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多年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由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墨翟制作,称作:“木鸢”。唐朝时,风筝扎制从宫廷走向民间,唐诗中就有“折竹装泥燕,添丝放纸鸢”的生动描述。到了宋代,风筝在民间广泛流传,孩童春日乘风放纸鸢,更是成了许多文人雅士和画家笔下的题材。
自明清时期开始,潍坊民间的风筝制造业开始逐渐兴盛繁荣,从最早的墨翟制木鸢,到后来匠人们以印制年画的纸张,或是用颜料绘制图案,裱糊到骨架上制成最早的艺术风筝,风筝的制作工艺在不断改进发展的过程中,渐渐趋于成熟完善。
伴随着风筝制作工艺的完善和行业的兴盛发展,潍坊风筝逐渐进入了商品流通行列,成为当时潍坊地区不可或缺的商业组成部分之一。而潍坊风筝中蕴含的艺术文化元素,也在此期间逐渐饱满,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潍坊风筝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一代代风筝匠人不断继承和创新,现如今已经形成了板式、硬翅、软翅、筒子、长串五大类别,以及长达数百米的超大型和仅有几厘米的微型风筝,艺术表现也从早期简单的素笔勾勒变得丰富多彩。
杨家埠木版年画:六百年的匠心坚守
杨家埠木版年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历经六百多年,依旧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在潍坊杨家埠,每一幅年画都诉说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每一笔线条都勾勒出岁月的痕迹与人生的精彩。
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分为“四程”,从朽稿画样的细腻勾勒,到雕刻木版的精益求精,再到套色印刷的准确无误,以及点胭烘染的精心点缀,每一程都至关重要,不可或缺。其中,雕刻木版是最关键的一步,“木版雕刻的精细,线条流畅、有飘逸感、人物五官有神,年画印出来才美观。”
杨家埠木版年画题材广泛,从祈福纳祥的神像到反映民间生活的风俗画,皆是民众质朴情感与美好憧憬的寄托。年画的题材往往呈现出非常浓厚的地域和时代特色,记录着时代更迭与百姓的生活变迁,成为历史的“记事本”。
潍坊核雕:方寸之间的艺术匠心
潍坊核雕,又称桃核微雕。在长不过寸许的桃核上,利用其自然纹理及麻点,因材施艺,精心布局,雕琢出山水、人物、鸟兽等立体景物,且毫末毕现,维妙维肖。借助放大镜观赏,其优美造型,生动神态及独特风格,令人叹为观止。
近年来,山东省积极采取多种有力措施,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工作。这些举措使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日益完善,显著夯实了非遗保护的工作基础。随着一大批文物古迹、古街古镇、遗址遗迹、文博场馆被纳入旅游线路,非遗的优势被成功激活,与旅游融合的新型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潍坊十笏园非遗空间以“见人见物见生活”为设计理念,逐步打造巧艺百工传习区、文创生活休闲区、非遗研培区、大师工作室和传统游艺亲子互动体验区等功能板块。如今,伴随着多个非遗项目的入驻,空间内传承研培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非遗技艺宣讲、研学培训;亲子文创体验区很好地满足了亲子互动的需求;大师工作区更是吸引了大批非遗人才齐聚,对推动非遗传承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文化传承:潍坊特产的独特魅力
潍坊特产不仅是物质产品,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它们承载着潍坊的历史记忆,凝聚着匠人的智慧与心血,展现了潍坊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新时代,这些传统特产正以创新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向世界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