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焦虑症:如何摆脱过年压力,重拾节日欢乐?
春节焦虑症:如何摆脱过年压力,重拾节日欢乐?
“春节焦虑症”这个名词,近年来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据温州网报道,春节前夕,当地心理援助热线接到的相关咨询量显著增加,其中以中青年群体为主,女性更是多于男性。这种现象不仅反映了当代社会中一部分人的心理状态,也折射出春节这一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挑战。
什么是春节焦虑症?
“春节焦虑症”并非一个正式的医学诊断,而是指人们在春节期间因各种压力而产生的身心不适。温州第七人民医院心理治疗师刘春媚表示,这类咨询往往与过年琐事有关,如应酬、家务、学习压力等,且“来得快去得也快”。其主要表现包括焦虑、烦躁、易怒,甚至可能出现头痛、失眠等躯体症状。
春节焦虑症的成因
春节焦虑症的产生,源于多重压力的叠加。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张侃指出,春节焦虑主要源于父母期待、社交压力以及经济负担等方面的压力。具体来说:
经济压力:春节开销如车票、礼物、红包等对收入有限的人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社交压力:频繁的亲友聚会带来的人情往来,尤其是未婚青年常因催婚或相亲而倍感压力。
家庭矛盾:长时间的相处可能暴露或加剧家庭内部的矛盾。
职业压力:年终总结、工作计划等职业相关压力也在春节期间达到高峰。
生活习惯差异:长期在城市生活的人难以适应家乡的生活方式,如缺乏供暖、用水不便等问题。
如何应对春节焦虑症?
面对春节焦虑症,专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调整心态:认识到过年的意义在于团聚和放松,而不是各种压力的来源。不要过分在意他人的看法和评价,将注意力放在自己和家人的情感交流上。
合理规划:提前制定过年预算,明确各项支出的上限,如红包金额、年货采购费用等,避免过度消费。可以列出详细的购物清单,根据实际需求购买,不盲目跟风。
有效沟通:对于可能引发矛盾的问题,如家庭事务安排、育儿观念等,提前与家人心平气和地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也尊重他人的意见,寻求共识。
适度放松:过年期间保持一定的运动习惯,如每天散步半小时、做简单的室内瑜伽等,释放压力,缓解焦虑情绪。投入到自己喜欢的活动中,如看电影、听音乐、绘画等,在过年的忙碌中给自己留出一些独处的时间,放松身心。
转移注意力:将过分关注的注意力,转移到自己喜欢做,但之前没有时间做的事情上来,如健身、追剧、吃美食、读书等。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自我调节无效,建议尽早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徐道祥表示,如果无法缓解,需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否则可能会加重病情,甚至产生严重后果。
结语
春节焦虑症虽然普遍,但并非不可避免。通过调整心态、合理规划和适度放松,我们可以重新找回春节应有的欢乐与温馨。记住,春节的意义在于团圆与分享,而非压力与负担。让我们共同努力,为自己和家人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新年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