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不爱走亲戚?听听他们的真心话
年轻人不爱走亲戚?听听他们的真心话
“过年不想走亲戚,有什么借口吗?”“七大姑八大姨的连环追问,脚趾都要抠出三室一厅了。”在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这样的吐槽比比皆是。一项针对全国16个省市429份有效问卷的调查显示,62.9%的受访者认为“断亲”包含不再保持任何联系的情况,而26.5%的人认为是和远房亲戚断,只有19.1%的受访者认为“断亲”是和所有亲戚断联。
为什么曾经热热闹闹的走亲戚,如今却成了年轻人的“负担”?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社会变迁下亲情关系的重塑。
从个人隐私到社会变迁:年轻人为何不爱走亲戚?
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人隐私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在亲戚面前被过度关注或比较,会让他们感到不适。正如一位网友在小红书上所说:“本来一年见一次,陌生得很,还得装作很热情的欢迎,最难熬的是在一起聊天,该问的不该问的,亲戚都问了。”
除了个人隐私意识的增强,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进程也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根据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胡小武的调查,绝大多数90后、00后在没有特殊情况时,几乎不和亲戚联系。古话讲“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不走了”,现在可能是二代都不走了。
对于60后、70后、80后来说,上过大学的人并不多,很多人上完小学、初中就出去打工了,他们的关系圈子基本都在农村或小县城,和亲戚们来往也比较密切。而到了90后、00后,他们几乎都上了大学,毕业后到外地工作,回去的时间少,待的时间也短,很多亲戚可能几年才见一次。
城镇化也是另一个重要因素。过去十几年来,很多农村人进城工作、买房定居。现在农村的年味越来越淡,人气也不旺,因为很多人不在农村过年,而是在县城甚至是市里。今年还出现了一个新现象:很多年轻人回家过年不住家里,而是住县城酒店。这样一搞,和亲戚见面的机会就更少了。
“断亲”现象的影响:亲情关系的重塑
“断亲”现象的出现,无疑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个人而言,可能失去了一些支持网络。在面对生活困境时,来自亲戚的帮助和安慰可能会减少。对家庭而言,亲情关系正在发生变化。直系亲属之间的联系仍然紧密,但旁系亲属关系则日渐疏远。这种变化可能会导致家庭结构的进一步原子化。
对社会而言,这一现象反映了传统习俗的演变。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传统的社交方式正在被新的方式取代。比如,线上交流正在逐渐取代面对面的拜访。这种变化可能会导致一些传统文化的流失,但也可能为新的文化形式的出现创造条件。
如何重建亲情关系:几点建议
面对这一现象,我们不能简单地指责年轻人“不孝”或“冷漠”,也不能强迫他们回到传统的亲情模式中。相反,我们需要在尊重个人选择的基础上,探索新的亲情维系方式。
对于家长和长辈来说,需要调整对年轻人的态度。首先,要尊重年轻人的隐私和独立性,避免过度干涉他们的生活。其次,要改变传统的“关心”方式,比如避免过度询问收入、婚姻等敏感话题。最后,要创造更多适合年轻人的互动机会,比如组织一些年轻人感兴趣的活动。
对于年轻人来说,可以在保持自我独立的同时,寻找新的方式维系亲情。比如,通过社交媒体保持联系,或者在节假日组织一些小型的家庭聚会。重要的是,要找到一种既能满足亲情需求,又不会侵犯个人空间的平衡点。
“断亲”现象的出现,反映了社会变迁下亲情关系的重塑。这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通过探索新的亲情维系方式,我们可以在现代社会中重建更加健康、平等的亲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