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临空站网络:世界级机场群加速崛起
粤港澳大湾区临空站网络:世界级机场群加速崛起
粤港澳大湾区正在加速构建世界级机场群和地面互联互通的新网络,以提升区域内人员和物资的高效流动。这种高效的交通体系不仅提升了航空资源利用率,还有效降低了客座率偏低航班对空域资源的虚耗,增强了往返大湾区航班的综合竞争力。这些举措从根本上实现了各成员机场的国内区位接近和国际区位趋同,更好地服务于区域内及跨国家的经济发展需求,从而推动了整个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临空站网络建设加速推进
广州白云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建设跑出“加速度”。走进T3航站楼项目建设现场,可以看到T3航站楼主体结构已经建成,实现全面封顶合拢,金属屋面及幕墙工程收尾工作正在推进,机电安装和装饰装修施工逐步开展……据中建三局广州白云国际机场T3航站楼项目党支部书记、项目经理乐俊介绍,目前整体进度已超70%,预计年底前实现正式通电。
不仅是规模越来越大,更重要的是从广州出发,通达世界。12月22日6时许,自加拉加斯起飞、经停莫斯科的V0770航班,顺利飞抵广州白云机场。这是该机场今年新开通的第38条国际航线,机场世界级枢纽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航空物流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稳定产供链、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就在上月,2024年国际航协(IATA)北亚区CARGO DAY暨广州国际航空货运枢纽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广州白云机场举行。大会上,华南邮政航空(国际)枢纽中心宣布启用、菜鸟华南eHub项目落地、广州白云机场货运口岸综合查验中心启动建设……伴随着广州白云机场国际航空枢纽能级的不断提升,广州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建设已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实现“本土货,运全球;全球货,聚广州”。
据了解,广州白云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完工后,机场的年旅客吞吐能力将达1.2亿人次、货邮吞吐能力达380万吨,终端旅客吞吐能力达1.4亿人次、货邮吞吐能力达600万吨,客货吞吐规模将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
临空站网络带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在区域经济发展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交通基础设施具有重要的引领和促进作用。加快基础设施“硬联通”,目标就是大湾区城市之间实现“1小时”生活圈,大湾区城市与广东省其他地级市实现2小时通达,与周边省份的省会城市实现3小时通达。
目前在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有6条跨江跨海通道建成通车,分别是1997年通车的虎门大桥、2008年通车的黄埔大桥、2018年通车的港珠澳大桥、2019年通车的南沙大桥、2024年通车的深中通道和黄茅海跨海通道。此外还有多条通道正在建设。
黄茅海跨海通道开通后,将拉近江门、阳江等地与港澳等地的距离,为粤西地区融入大湾区核心圈提供了更便利的通道,有助于实现大湾区经济发展向粤西和沿海地区辐射,对于加快广东沿海经济带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
临空经济区建设如火如荼
在大湾区机场群当中,广州白云机场、深圳宝安机场和香港国际机场3大机场的旅客吞吐量处于遥遥领先的状态,均位于珠江东岸。地处珠江口西岸的佛山,当前已投用的只有规模不大的沙堤机场,去年旅客运输量才首次突破100万人次。因此,新机场除了分担白云机场逐渐趋于饱和的客流,也可进一步均衡广东的机场布局,拓展肇庆、阳江、茂名、云浮等地客源。
在云浮云城区东部,广东金属智造科技产业园内,金晟兰和南方东海两个百亿项目正快马加鞭建设。该产业园离广州新机场仅30多公里,机场的建设将为其拓展更广阔的产业发展空间。
未来展望:世界级机场群呼之欲出
根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预测,到2030年,粤港澳大湾区航空客货运需求量将达3.87亿人次、2000万吨。“未来希望能进一步深化大湾区内机场资源整合,吸引更多人流、物流、资金流在大湾区内高效流动。”香港机场管理局首席营运总监张李佳蕙表示。
中国民航局此前发布的《关于支持粤港澳大湾区民航协同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到2035年,全面建成安全、协同、绿色、智慧、人文的世界级机场群,为全面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发挥战略性、基础性作用。当前,大湾区内多个机场都在扩容建设、加速布局。世界级机场群逐渐成形,将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插上腾飞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