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揭秘欺诈师心理:为何聪明人也会上当?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揭秘欺诈师心理:为何聪明人也会上当?

引用
澎湃
10
来源
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992877
2.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976407
3.
https://www.sohu.com/a/852435270_121798711
4.
https://app.xinhuanet.com/news/article.html?articleId=b0503525-28bd-4149-9426-a10922d7bd00
5.
https://m.douban.com/book/annotation/133656807
6.
https://china.bnpparibas.com/zh/anti-tele-fraud/
7.
https://www.chaincatcher.com/article/2154331
8.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13756
9.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69288124
10.
https://gat.fujian.gov.cn/ztzl/fjjffpzxrx/spjq/202409/t20240925_6528818.htm

2023年,一位拥有博士学位的工程师李明(化名)遭遇了一场精心设计的投资诈骗。诈骗分子通过社交平台,以“内部消息”和“专家指导”为诱饵,成功骗取了李明100余万元。事后,李明坦言:“我一直以为自己学历高、见识广,不会轻易上当,但没想到还是掉进了陷阱。”这个案例揭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为什么聪明人也会上当?

01

欺诈师如何利用人性弱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在面对欺骗时存在一些固有的认知偏差和心理弱点,这些都可能成为欺诈师利用的突破口。

认知偏差:过分依赖个人经验

伦敦大学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项联合研究发现,人们在识别谎言时,往往过于依赖个人经验进行主观判断,而忽视了事件发生的客观可能性。这种“自我投射”的心理机制,即用自己的行为来理解和预测他人行为,常常导致判断失误。

例如,在一项“猜卡牌颜色”的实验中,参与者如果自己为了胜利而谎报颜色,就会倾向于认为对手也会这样做。相反,如果他们自己选择诚实,就更容易相信对手也是诚实的。这种心理偏差使得人们难以准确识别谎言,即使面对明显的欺诈行为也可能选择性忽视。

情绪操控:贪婪与恐惧的双重陷阱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科研主任雨果·梅西耶在《你当我好骗吗?》一书中指出,成功的骗局往往触动了人性中的贪婪、恐惧或希望。这些强烈的情绪会让人暂时失去理性判断,甚至忽略常识。

在保健品诈骗中,骗子常常利用老年人对健康的渴望,通过所谓“专家”的权威背书和“限时优惠”的紧迫感,诱导他们做出不理性的购买决定。而在“杀猪盘”这类情感诈骗中,骗子则通过精心设计的完美人设和甜言蜜语,激发受害者对爱情的憧憬,使其在情感驱动下失去警觉。

信任机制:权威与从众心理

人们往往倾向于信任权威人士和大多数人的选择,这种心理倾向也被欺诈师充分利用。例如,在虚假投资理财诈骗中,骗子会伪造各种专业证书、交易记录,甚至冒充“投资专家”进行直播授课,营造一种专业可信的形象。同时,他们还会利用从众心理,展示其他“投资者”的收益截图,进一步强化信任感。

02

聪明人为何也难逃骗局

聪明人之所以会上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过分自信于自己的判断力,忽视了基本的防范意识。正如心理学家所言,专业知识和智商与识别骗局的能力并无直接关联。在特定情境下,即使是高智商人群也可能因为以下原因而陷入骗局:

  • 情绪驱动:在面对情感需求或巨大利益诱惑时,理性思维容易被情绪所取代。
  • 认知负荷:当信息过于复杂或专业时,人们可能会选择性忽略关键细节,转而依赖直观感受。
  • 社会认同:在群体压力或权威影响下,个体可能放弃独立判断,盲目跟随他人。
03

真实案例:高智商人群的受骗经历

2023年,一位拥有博士学位的工程师李明(化名)遭遇了一场精心设计的投资诈骗。诈骗分子通过社交平台,以“内部消息”和“专家指导”为诱饵,成功骗取了李明100余万元。事后,李明坦言:“我一直以为自己学历高、见识广,不会轻易上当,但没想到还是掉进了陷阱。”

04

如何提高防骗能力

  1. 保持理性思考:遇到涉及金钱或重要决策时,给自己一些时间冷静思考,不要急于做出决定。

  2. 多方验证信息:对于任何声称来自官方机构或专业人士的信息,都要通过官方渠道进行核实。

  3. 警惕情绪操控:当发现自己因贪婪、恐惧或希望而产生强烈情绪时,要特别警觉,这可能是骗子设置的陷阱。

  4. 保护个人信息:不要轻易向陌生人透露银行账户、验证码等敏感信息。

  5. 利用科技工具:借助智能产品和安全软件来识别和评估信息的真实性。

  6. 增强防范意识:了解常见的诈骗手法和案例,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欺诈师利用人性弱点实施欺骗,即使是聪明人也可能因此上当。通过了解心理学原理和常见诈骗手法,我们可以更好地识别并抵御欺诈行为,避免成为受害者。记住,防范诈骗的关键不在于智商高低,而在于保持理性、谨慎和警觉。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