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府探秘:包公祠里的那些事儿
开封府探秘:包公祠里的那些事儿
“包拯,号希仁,宋仁宗时任开封府太尹,为官清正,不畏权贵,皇亲国戚都害怕他,人称包公。”这是《包公破疑案》中对包拯的描述。作为北宋著名的清官,包拯在开封府的故事流传至今,而开封府和包公祠也成为后人缅怀这位铁面无私的清官的重要场所。
开封府:千年古衙的庄严与肃穆
开封府,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包公东湖北岸,是北宋京都官吏行政、司法的衙署,被誉为“天下首府”。史料记载,北宋开封府共有183任府尹,尤以包拯打座南衙而驰名中外。今日重建的开封府,占地60余亩,建筑面积1.36万平方米,与位于包公西湖的包公祠相呼应,形成了东府西祠、楼阁碧水的秀美景观。
开封府的建筑布局严谨,以府门、仪门、正厅、议事厅、梅花堂为中轴线,辅以天庆观、明礼院、潜龙宫、清心楼、牢狱、英武楼、寅宾馆等五十余座大小殿堂、楼宇。整个建筑群依照北宋《营造法式》修建,布局规整,庄重典雅,高挑的屋脊、精细的彩绘,处处体现了宋代的建筑风格。
在开封府的正厅院里,矗立着一块“戒石铭”。其南面镌刻“公生明”,提醒官员只有公正,一心为公,才能明察秋毫,才能清正廉明;其北面的“尔奉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在告诫官员们要洁身自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绕过戒石铭,便是开封府的正厅,是北宋开封府长官发布政令,处理政务以及府衙举行重大活动,公开审理要案的地方。大堂有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大堂前就是大家熟知的“龙头”“虎头”“狗头”三口铜铡,令人望而生畏。
梅花堂坐落在一个梅花飘香的小院之中,它是传说中包公倒坐南衙的地方。随后来到的院落是潜龙宫。据记载它是宋仁宗为纪念他的父亲宋真宗曾任开封府尹而建造的。而后的大殿是潜龙殿,殿内是三位皇帝的雕塑,他们在没做皇帝之前都曾做过开封府府尹或开封府府牧,所以有人说开封府藏龙卧虎之地。
明礼院坐落在开封府的东北角,是开封府的科举教育文化区。院内的建筑是“拱奎楼”,它的一层大厅是北宋科举时的解试考场,二层是藏书楼,三层是魁星阁。这里展示了北宋时期的科举制度和教育文化。
包公祠:清廉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包公祠,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芜湖路72号,是包公园的主体古建筑群。明弘治元年(1488年),庐州知府宋鉴在此修建包公书院,后易名为包公祠。这个高地又有“香花墩”的雅号。包公祠是纪念宋龙图阁直学士、礼部侍郎、开封府尹包文拯的公祠。包公园的包公祠大殿建筑为晚清重臣李鸿章捐资2800两白银所建,是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包公祠的建筑布局严谨,以享堂为中心,四周环绕着廉泉亭、清风阁等建筑。整个祠堂的外观看上去古朴庄严,令人肃然起敬。
包公祠正殿(又称享堂)是祭祀包拯的主殿。正中端坐一座巨大的包公塑像。塑像高约八尺,一手执笏,一手握笔,古铜色的脸庞上,浓眉长髯,神情端庄严肃。上方高悬着五方横匾,正中匾额上的“色正芒寒”四个大字,为李鸿章之兄李瀚章所题。左匾上“节亮风清”四字,为清乾隆年间庐州知府肖登山所题;右匾上“庐阳正气”四字,为光绪年间左锡旋所题。殿的上上下下,到处都可以看到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楹联。
包拯塑像的两边分别是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四大护卫的站立塑像。塑像的左面陈列着“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右侧墙壁上,镶嵌着一块质地黑亮的石刻,上刻“宋包孝肃公遗像”。这方石刻是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一位叫徐琪的人,请工匠以包拯在开封府任上的一方石刻画像为蓝本雕刻而成,据说是包拯的真容。
享堂的东壁立有一方石刻《包拯家训》。家训中写道:“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这短短的几句话,体现了包拯对后代的严格要求和对清廉的坚守。
出正殿东行不远,即是一座六角攒尖亭,也就是祠内著名的廉泉亭。亭内有一口名为廉泉的古井。井因亭生辉,亭由井得名。传说廉泉井水清官好人喝了无事,而赃官、不肖子孙喝了都会头痛、闹肚子。明朝人在修建包公祠时,在井上加盖了亭子,称井为“廉泉”,亭为“廉泉亭”。从此井亭作为一“景”留存至今。
包公祠不仅是纪念包拯的场所,更是传承清廉文化的重要载体。每年都有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感受包拯的清廉精神,体会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魅力。
包拯精神的当代意义
包拯在开封府的故事,不仅是历史的记载,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他铁面无私、刚正不阿的品质,成为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包拯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包拯的清廉精神,是对当代社会的一种启示。在当今社会,腐败问题依然是一个全球性难题。包拯的故事告诉我们,清廉不仅是个人的道德修养,更是一种社会责任。他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而努力。
包拯的为民情怀,是对当代官员的一种鞭策。他以人民为本,不畏权贵,敢于为民请命,这种精神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们需要更多像包拯一样,以人民为本,敢于担当的优秀干部。
包拯的法治精神,是对当代法治建设的一种借鉴。他严格执法,不徇私情,为后人树立了法治精神的典范。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包拯的法治精神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开封府和包公祠,不仅是两处历史遗迹,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见证了包拯的传奇人生,承载着中华民族对清廉、公正、为民的不懈追求。在新时代,我们更应该传承和弘扬包拯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