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博士的经济收益分析:一篇来自《高等教育研究》的实证研究
读博士的经济收益分析:一篇来自《高等教育研究》的实证研究
读博士是否值得?这是一个困扰着许多硕士毕业生的问题。一方面,博士学位被视为学术成就的最高象征,代表着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的最高水平;另一方面,攻读博士学位需要付出巨大的时间、精力和经济成本,而且就业前景也不容乐观。那么,读博士到底值不值?最近,一项发表在《高等教育研究》上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
研究背景
“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越高”的观点一直被广泛验证。据此可以推断,拥有博士学历的人比最高学历为硕士的人应该赚得更多。然而,随着博士人数在学术岗位之外的迅速增加,如何解决博士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高等教育研究中越来越重要的课题。
这篇论文的核心贡献在于,通过比较职场中拥有博士学历和拥有硕士学历人的工资,分析在某些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博士头衔能否多带来工资,以及能多带来多少工资。更为重要的是,考虑到攻读博士期间所花费的时间和金钱,文章还进行了考虑机会成本的成本收益分析,以评估是否有必要读博。
研究发现
研究团队收集了2011-2020年英国拥有博士学历和拥有硕士学历的人数变化情况。数据显示,平均而言,博士生约占研究生总数的20%。
研究团队还分析了拥有博士学历和拥有硕士学历人群的小时工资在个人特征、学科领域、工作领域、本科成绩(近似学术能力)等方面的异质性。研究发现:
- 按性别划分的平均薪酬在博士之间比在硕士之间要平等得多
- 按肤色划分的平均薪酬在博士之间比在硕士之间要平等得多
- 博士中大部分在本科期间学习了数学/科学、人文社科、医学等,硕士中大部分在本科期间学习了艺术、教育、计算机、工程技术等
- 在法律和经管领域,博士学历似乎是一个不利因素,因为这些博士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薪酬已经达到了硕士水平
- 大部分行业博士和硕士之间的薪酬差异很小
- 具有管理职能的岗位薪水更高,但是许多博士从事的工作并没有管理职责
- 博士在就业方面的专业化程度远高于硕士,硕士在就业方面的自主权程度远高于博士
- 总体而言,那些在本科学习中表现较差的博士和硕士比那些表现良好的人赚得更多,但是由于对不可观测因素自选择的存在,因而该结论不能被过分解读
研究团队采用OLS、倾向得分匹配、逆概率加权等方法来估计不同识别假设下的博士薪酬溢价。结果显示,与OLS相比,倾向得分匹配和逆概率加权得到的系数更大,这意味着攻读博士会产生更大的薪酬效应。此外,男性、白种人、居住在伦敦的人以及在私营部门工作的人的时薪更高。总体而言,博士学历除了带来的薪酬优势外,最主要的区别似乎是首先要获得一个管理岗位。
研究团队还进行了考虑机会成本的成本收益分析,以评估是否有必要读博。结果显示,攻读博士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都是有积极回报的。尽管如此,它基本上只是在弥补最初的赤字,特别是如果考虑到一个人能够更早获得收入的经济优势。然而,在获得博士学历后的几年里,薪酬溢价较为温和,在接近退休年龄时达到顶点,之后略有下降。溢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扩大,且在女性中溢价更高。
政策建议
这篇文章发现读博确实会有一些额外的好处。然而,在某些条件下,个体为获得博士学历所付出的成本可能会在其一生中抵消该溢价。即便是在最好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博士的溢价也需要时间。
总体而言,博士学历似乎并不是收入溢价的关键因素——不同层次的政策制定者可能希望通过将这种特定类型的教育水平与劳动力市场的机会和陷阱相匹配来提高博士学历持有者的潜力。
文章的发现为劳动力市场不匹配问题提供了经验依据: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越有机会去管理他人,且越早地运用这种横向技能,其生活将会变得越好。
未来的研究可以考虑攻读博士的时间、将博士学历与其它研究生学历(如PGCA、DBA等)相比较、考虑攻读博士的个体在本科/硕士期间的学业情况等。
结语
读博是一件既理想又现实的事,往往现实主义者会在现实面前受挫,理想主义者会在理想面前折戟沉沙。研究走进错误的方向是常有的事情,长时间的努力却换来失败更是家常便饭。因而,读博期间需要坚韧的毅力,更需要出众的科研天赋。
尽管这篇论文发现读博能够带来收入溢价,但是也应警醒这条路并非适合所有人(在某些条件下,个体为获得博士学历所付出的成本可能会在其一生中抵消该溢价)。如果仅为了以后拿多少工资来读博,我想在整个做研究的期间一定会非常痛苦。读博只是一种选择,不是一种头衔,更不是一种荣誉。只要肯努力,人生到处都是舞台,拥有高学历也不一定获得人生幸福。人的一生有多种选择,重要的是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钱学森在96岁生日时,曾说:处理好科学和艺术的关系,就能够创新,中国人就一定能赛过外国人。我想,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更应当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时代使命与读博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