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亲后如何走出阴影?心理医生来支招
丧亲后如何走出阴影?心理医生来支招
亲人离世,是人生中最沉重的打击之一。面对这样的打击,我们可能会感到无所适从,甚至怀疑自己是否能够重新振作。心理学家库伯勒-罗丝提出的悲伤五阶段理论,为我们理解这一过程提供了框架。这五个阶段包括: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沮丧和接受。这些反应不仅出现在临终患者身上,也同样适用于处理亲人离世等重大损失。
一位心理咨询师在父亲去世后,经历了深刻的哀伤历程。她回忆道:“老爸过世后的那半年,我很难承认自己的爸爸已经不在了。明明身边的朋友、同学都知道我爸过世了,但我叙述事情的语气却好像老爸还在。”这种否认感是正常的防御机制,它帮助我们在巨大的打击下,逐步适应现实。
面对丧亲之痛,如何走出阴影?首先,我们需要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正如那位心理咨询师所说:“每隔一年的四月,甚至在其他月份的某些时刻,心中都格外难受,也格外孤寂。幸运的是,今年透过和个案咨询、和朋友见面、看同行业伙伴的哀伤辅导书籍与网络文章,这些当下实实在在的关系链接都提醒着我:我已经不在硕班的那个时刻了!我现在可以好好去经营幸福了。”
其次,我们需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悲伤。这可能包括:
- 找信任的人倾诉,无论是家人、朋友还是专业心理咨询师
- 写日记或创作艺术作品,以表达内心的痛苦
- 参加哀伤辅导小组,与经历相似的人相互支持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感到愤怒、愧疚、无助等各种复杂的情绪。这些都是正常的反应。重要的是,不要压抑这些情绪,而是要学会以健康的方式表达和释放它们。
然而,如果这些悲伤的情绪持续超过六个月,甚至影响到日常生活,那么可能需要警惕长期悲伤障碍(PGD)的风险。研究表明,4%-15%的丧亲者在失去亲人一年后仍存在强烈渴望和情感困扰。特别是老年人,尤其是丧偶者,风险更高。如果发现自己或身边的人出现以下症状,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 对逝者持续的强烈渴望
- 情感麻木或孤独感
- 缺乏生活的意义和方向
- 避免与他人接触,社会功能受损
值得注意的是,东西方文化在面对丧亲反应上存在差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集体主义和义务观念占据重要地位。我们强调“义”作为一种道德存在,它体现在集体表现、人格、义务观念和可求性四个方面。因此,在处理丧亲之痛时,我们可能会更多地依赖家庭和社会的支持,而不是像西方文化那样强调个人表达和自我疗愈。
最后,走出丧亲阴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正如那位心理咨询师所说:“这都是过程,我也还在这个过程中,不确定这过程是一辈子的,还是在几年就会有所不同。但至少,今年我对自己的宽容更多了,我还在过程中,那就这样吧,那就让自己还在过程中吧!”
记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和方式来处理悲伤。重要的是,给自己时间和空间,允许自己感受悲伤,同时也寻找新的生活目标和意义。在这个过程中,不要忘记寻求支持,无论是来自家人、朋友还是专业人士。你并不孤单,总有人愿意陪伴你一起走过这段艰难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