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苏轼在金山寺:《自题金山画像》背后的故事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苏轼在金山寺:《自题金山画像》背后的故事

引用
腾讯
9
来源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0914A07WYR00
2.
https://new.qq.com/rain/a/20240827A01MK500
3.
https://www.lifeweek.com.cn/article/117331
4.
https://new.qq.com/rain/a/20240413A02T3Y00
5.
https://new.qq.com/rain/a/20250114A08ILC00
6.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551466
7.
https://ww.gushiju.net/shici/117731
8.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008/15/503199_1136028840.shtml
9.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B%8F%E8%BD%BC

金山寺,这座位于江苏镇江的千年古刹,不仅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闻名于世,更因一位文学巨匠的到访而增添了别样的人文魅力。公元1101年,北宋文学家苏轼在历经坎坷的贬谪生涯后,途经金山寺,留下了一首感人至深的诗作——《自题金山画像》。

01

苏轼与金山寺的相遇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多次因政治原因被贬谪。公元1101年,苏轼在被贬谪的途中,经过金山寺,这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名刹。金山寺始建于东晋,原名泽心寺,后改名为金山寺。寺庙依山而建,殿宇层层相叠,形成了“寺裹山”的独特景观。

02

《自题金山画像》的创作背景

苏轼在金山寺的墙壁上,意外看到了自己的画像。这幅画像出自著名画家李公麟之手,画中的苏轼手执细长藤杖,坐在磐石上,神态安详中带着一丝醉意。这幅画像让苏轼感慨万千,他不禁回忆起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于是提笔写下了《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首诗以极其凝练的语言,概括了苏轼一生的遭遇和心境。他将自己比作“已灰之木”和“不系之舟”,形象地描绘了自己内心的灰暗和身世的漂泊。而“黄州惠州儋州”这三个地名,不仅是他贬谪生涯的见证,更象征着他人生中的低谷与转折。

03

诗词赏析与心境解读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苏轼内心的痛苦和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他将自己的心比作已经熄灭的灰烬,暗示着理想和热情的消逝;将身体比作没有系缆的船,象征着人生的漂泊不定。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句诗看似自嘲,实则蕴含深意。黄州、惠州、儋州这三个地方,见证了苏轼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光。然而,正是在这些地方,苏轼展现出了非凡的文学才华和豁达的人生态度。他将这些贬谪之地视为自己“功业”的象征,体现了他对人生挫折的独特理解。

04

金山寺的历史与文化意义

金山寺不仅是佛教文化的圣地,更是一座文学艺术的宝库。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大量诗篇,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白蛇传》中白娘子水漫金山的故事。这个传说为金山寺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也吸引了更多文人雅士前来探访。

苏轼在金山寺的创作,不仅丰富了寺庙的文化内涵,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诗词展现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以及对命运的深刻感悟。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更体现了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05

结语

苏轼在金山寺留下的《自题金山画像》,不仅是他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人生经历的深刻总结。这首诗与金山寺的历史文化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这座千年古刹独特的人文魅力。今天,当我们再次走进金山寺,不仅能够欣赏到其建筑之美,更能够感受到苏轼当年的诗情画意,体会到一位文学巨匠在逆境中依然保持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