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助力台风预警:从数据到决策的关键支撑
信息技术助力台风预警:从数据到决策的关键支撑
2024年7月,一场超强台风在我国东南沿海登陆,给多个省份带来狂风暴雨。在这场与自然灾害的较量中,国家气象中心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成功提前预警,为各地防灾减灾争取了宝贵时间。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增多,我国气象部门不断加大信息技术在台风预警中的应用力度,显著提升了预警能力和精度。
GIS技术:让台风路径一目了然
在台风预警中,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GIS技术,气象部门能够将来自不同渠道的气象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实现对台风路径的精准预测和可视化展示。
国家气象中心建立了气象灾害一体化平台,该平台基于云原生、微服务等技术,实现了气象大数据中心、数据接入处理基座、一张图可视化基座与服务产品制作基座的统一集成。通过这个平台,气象专家可以实时监测台风的动态,分析其强度变化和可能的影响范围。
GIS技术的优势在于能够将复杂的气象数据转化为直观的图形信息。例如,在台风预警中,GIS系统可以生成台风路径预测图,清晰展示台风的移动方向和可能影响的区域。这种可视化信息对于各级政府和公众来说,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数值预报模式:精准预测台风动向
除了GIS技术,数值预报模式也是提升台风预警能力的关键技术之一。数值预报通过数学模型模拟大气运动,预测未来天气变化。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发展,数值预报模式的精度和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
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将AI技术引入数值模式后处理,进行偏差订正。AI技术能够通过对海量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型预报数据和大量的气象观测数据进行“再解读”,从而实现客观气象预报的“再订正”。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气象服务保障中,AI技术的应用使得气象预报的精准度有了较大提升。
目前,AI技术已在资料同化、模式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观测算子、卫星图像云检测、模式产品后处理、集合预报等业务全链条中开展应用研究。虽然AI与数值预报的深度融合仍面临一些技术挑战,但其在提高预报精度和效率方面的潜力已经得到充分验证。
预警能力提升:从分钟到公里的突破
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国台风预警能力取得了显著提升。目前,我国已建成智能数字预报体系,智能网格天气预报系统空间分辨率精细至全国5公里、重点区域1公里。这种精细化的预报能力,使得气象部门能够更准确地预测台风的影响范围和强度。
在预警时效性方面,我国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量已达43分钟,山洪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实现空间分辨率1公里、3小时内逐10分钟更新。这些数据的背后,是信息技术在气象预报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此外,我国还建成了贯通国省市县、对接17个行业部门的国家突发预警信息发布系统。通过“闪信”等强制提醒技术,预警信息能够在1分钟内送达应急责任人,确保预警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响应。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了台风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更为防灾减灾提供了有力支持。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台风预警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