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黄山村八面厅:古建保护新动向
义乌黄山村八面厅:古建保护新动向
义乌黄山村八面厅,这座被誉为“雕刻艺术博物馆”的清代古建筑,以其精湛绝伦的木雕、砖雕和石雕艺术闻名于世。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八面厅不仅是一座建筑瑰宝,更是研究清代浙中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
历史渊源
八面厅原名振声堂,位于浙江省义乌市上溪镇黄山五村,距义乌市中心约25公里。这座建筑由义邑西乡著名的火腿商人陈子寀(1720~1793,字伯寅)命其孙陈正道筹划建造,始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历时16年,于嘉庆十七年(1812年)落成挂匾。
建筑特色
八面厅选址地势高亢,前临凰溪,后靠纱帽尖山,远眺层峦叠嶂,三面砂环,符合传统风水上的吉格局。建筑采用中轴线布局,主座坐西南朝东北,一条中轴线贯穿东西,左右均衡对称。
整个建筑群分三路七院一园,现存三路六院,中路依次为花园、花厅、门厅、正厅、堂楼,左右南北边廊和南北厢房围合,呈“日”字形布局。南北各有跨院作为护龙,左辅右弼。整体建筑以正厅为核心,左右厢院围合,共8座厅堂,故俗称八面厅。
八面厅的建筑规模宏大,布局精巧规整。现存房屋64间,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占地面积2908平方米。建筑以木雕、砖雕和石雕艺术闻名遐迩,是东阳木雕艺术发展至顶峰时期的典范之作,堪称木雕艺术的奇葩。
保护措施
2001年,八面厅因其独特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义乌市政府高度重视八面厅的保护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成立专门的文物保护领导小组,负责八面厅的日常维护和管理。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文物保护的意识。
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为科学保护提供依据。
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支持,用于修缮和保护工作。
文化价值
八面厅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研究清代浙中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其精美的木雕、砖雕和石雕艺术,展现了清代工匠的高超技艺,是研究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
2024年12月,八面厅所在的义乌市推出了一系列非遗体验活动,吸引游客前来感受传统年俗和非遗文化。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地道的东阳木雕艺术,参与传统手工艺制作,体验地道的义乌年俗,感受浓厚的春节氛围。
未来展望
随着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八面厅成为当地政府和民众关注的焦点。未来,八面厅的保护工作将更加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同时积极探索文化旅游新模式,让这座古老的建筑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义乌黄山村八面厅,这座承载着200多年历史的古建筑,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它不仅是义乌的一张文化名片,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共同保护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