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专著:一部病毒进化与人类抗争的历史
《狂犬病》专著:一部病毒进化与人类抗争的历史
2015年12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联合发起了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到2030年在全球范围内消除狂犬病。这一目标的提出,离不开一本被誉为狂犬病研究领域“百科全书”的大型学术专著——《狂犬病》(RABIES: SCIENTIFIC BASIS OF THE DISEASE AND ITS MANAGEMENT)。
该书最新版(第4版)于2020年5月面世,由WHO、OIE、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全球狂犬病控制联盟(GARC)共同合作完成。全书共22章,涵盖了狂犬病的科学基础、疾病管理以及全球防控策略等各个方面,是目前国际上关于狂犬病研究最权威、最全面的学术专著。
病毒的起源与早期传播
狂犬病病毒的进化史是一部跨越数千年、涉及多个物种的复杂历史。根据最新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狂犬病病毒最早可追溯至约7080至11631年前。最初的感染源很可能来自食虫蝙蝠,它们从昆虫处获取病毒,并成为重要的传播媒介。
从蝙蝠到食肉目动物的溢出
大约在888至1459年间,狂犬病毒经历了一次重要的宿主转换,从蝙蝠传播到食肉目动物。这一事件标志着病毒向更广泛宿主扩散的重要转折点。随后,狂犬病病毒逐渐扩散到犬科、猫科、鼬科等多个动物群体,形成了复杂的生态传播网络。
全球分布与人类历史的影响
当前主要流行的犬狂犬病毒(基因1型)起源于约500年前,这与人类大规模迁徙的时间相吻合。随着人类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狂犬病病毒也借助宿主动物的迁移,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到20世纪初,狂犬病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尤其是在非洲和亚洲地区,犬类成为主要的病毒宿主和传播源。
分子钟研究揭示进化速率
通过分析狂犬病毒糖蛋白基因的变异,科学家发现其进化速率约为每年每位点3.1×10^-4至5.5×10^-4的同义替代。这一发现表明,狂犬病病毒的遗传变化相对缓慢,但足以使其在不同环境中适应和生存。
中国北方的近期演化动态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在中国北方地区,狂犬病病毒的演化呈现出新的特点。研究表明,China-Ⅰ谱系病毒正从南方向北方扩散,同时存在犬源和野生动物源毒株的混合流行。这种复杂的病毒谱系结构增加了疫情控制的难度,需要更加精准的监测和防控策略。
《狂犬病》专著不仅详细记录了病毒的进化史,还为全球狂犬病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书中指出,通过大规模疫苗接种和综合防控措施,许多国家和地区已成功控制甚至消除了狂犬病。例如,西欧、日本和美洲的多个国家已实现犬类狂犬病的消除。然而,在非洲和亚洲的一些地区,狂犬病仍是一个严峻的公共卫生挑战。
该书强调,要实现2030年全球消除狂犬病的目标,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 提高公众对狂犬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 加强动物疫苗接种覆盖率,特别是犬类
- 建立完善的监测和报告系统
- 加强跨部门和跨国界的协作
《狂犬病》专著的出版,为全球公共卫生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全面、权威的参考资料。通过深入了解狂犬病病毒的进化史和传播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制定防控策略,为实现2030年消除狂犬病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