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封禅:古代帝王的天命仪式
泰山封禅:古代帝王的天命仪式
泰山,作为五岳之首,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象征。其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在古人看来,泰山是东方最早看到太阳的地方,象征着新生和希望。泰山的另一个名称“岱宗”,也有象征万物之始的意思,岱者,始也,宗者,长也。泰山之所以成为封禅的首选,《白虎通疏证》对此的解释是,在古人看来,泰山是“万物之始,交代之处”。
封禅,实际上是两种祭祀活动的合称。唐代张守节为《史记》作注时对“封禅”一词做了解释:“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封”,就是在高山之上聚土筑坛,作为祭天的场所,表示离天上的神灵更进一步,以便向上天做汇报。“禅”,原先写作“墠”,意思是预备祭祀时的除地工作,即清理土地上的草木、将地面修整平坦,后来演变为在小山上举行的祭地活动。
古代帝王封禅,一般选在泰山,只有实现一番丰功伟业,他们才有资格上泰山封个土堆,到旁边小山扫个地,证明自己完成天地授予的光荣使命,成就一个太平盛世。泰山之所以成为封禅的首选,《白虎通疏证》对此的解释是,在古人看来,泰山是“万物之始,交代之处”。
泰山号称“东岳”,在古人看来,泰山是东方最早看到太阳的地方,日出东方,东方是万物相代的地方。泰山主峰玉皇顶海拔约1545米,在中国的诸多名山中不算特别出类拔萃。但是,泰山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让其享有了历史悠久的自然崇拜。泰山位于今山东省中部,南侧一片平原,适宜耕作定居,其主峰高耸入云,宛如东天一柱,俯瞰着齐鲁大地的众生。在泰山周边的广阔区域内,东至大海,南至长江,北至燕山,西至河南西陲,都没有一座山峰在海拔上可与之相比。
先秦时期,泰山是齐鲁一带的“神山”。《公羊传》记载:“山川有能润于百里者,天子秩而祭之。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者,唯泰山尔。”这是说,泽被四方的山川会受到官方的祭祀,在当时的人看来,泰山正是一座兴云布雨、保佑万民的神圣之山。
因此,封泰山、禅梁父(甫)的观念逐渐在齐鲁一带形成。顾颉刚先生吸收清代梁玉绳等学者的观点,认为泰山封禅之说,“是从齐国鼓吹起来的”,而其产生的原因是,东周以后礼崩乐坏,文化中心逐渐东移至齐鲁一带。春秋时期,日后深刻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儒家学说在鲁国诞生。战国时期,齐国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官办高等学府——稷下学宫,各家学者在此云集。在百家争鸣的时代,齐鲁一带的学者有必要创立一种有利的学说,来宣传其中心地位,于是,泰山封禅学说便横空出世。
《管子》和《史记》中,记载了齐桓公与宰相管仲关于封禅的讨论。春秋时期,齐桓公尊王攘夷,会盟诸侯,成为一代霸主。在会盟的现场,齐桓公宣称:“我向南征讨楚国至召陵,眺望熊山;北伐山戎、离枝、孤竹;向西远涉流沙,伐大夏;我出征时,束马悬车登上太行山,直至卑耳山才返回。诸侯没有人敢违抗寡人。寡人召集了多次盟会,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昔日夏、商、周三代承受天命,和我现在有什么区别?我想去泰山祭天,到梁父山祭地。”
梁父山,也称梁甫山,是泰山支脉的一处小山坡,为举行禅礼,即祭地的场所。史书中,齐国宰相管仲对此的表现是两个字——“固谏”,坚决劝阻。齐桓公遭到管仲的反对后,也是两个字——“不听”,多年来得到管仲辅佐的他,这次竟不愿听从贤相的建议。管仲没办法,只好说,那就等您获得远方的奇珍异宝后,再行封禅。祥瑞,是封禅的必备条件之一,齐桓公只好作罢。《管子·封禅》提到,当时齐地总结古帝王封禅的传说,认为“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其中,管仲列举了从无怀氏(相传比伏羲氏年代更早的上古君王)到周文王时期的十二位帝王,指出他们“皆受命然后得封禅”,以此来劝谏齐桓公。言外之意是,这些君王都是受命于天来统治天下的,齐桓公只是一方诸侯,其霸业远远没有达到受天命的级别。《管子》的成书年代存在争议,齐国的七十二家封禅旧录也带有传说性质,未必可信。直到秦统一六国,开创大一统王朝后,才出现第一位在史书中有明确记载的封禅者。
《史记·封禅书》开篇写道:“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齐桓公的故事说明,帝王上泰山封禅,需要足够的政绩,不够格,就不能封禅,不然只会徒增笑耳,让那些真正干下一番伟业的雄主吐槽一句,什么档次,和我一样也来泰山封禅。秦汉时期,有两位皇帝奠定了泰山封禅的B格,那就是,秦皇、汉武。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终结春秋以来长期纷争的乱世。历史告诉我们,打江山不易,守江山更难,秦始皇继承秦国历代国君的事业,实现了全天下,乃至各项制度的统一,却掩盖不了潜藏的政治危机。秦始皇在位时,一直担忧山东(崤山、函谷关以东)六国故地的反抗,他常常说:“东南有天子气。”于是亲自东巡,去镇压东方的“天子气”。
泰山封禅不仅是帝王的个人梦想,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唐代魏徵曾劝谏唐太宗李世民,指出封禅需要具备六个条件:功高、德厚、中国安、四夷服、年谷丰、符瑞至。即使这些条件都已具备,但如果国家财政空虚、百姓生活困苦,封禅也会带来实际的损害。因此,封禅不仅是对帝王个人能力的考验,更是对国家整体状况的检验。
泰山封禅制度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的变迁。从最初的自然崇拜,到后来成为帝王统治合法性的象征,封禅仪式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内涵。它不仅是帝王个人的荣耀,更体现了国家的兴衰和文化的传承。泰山封禅,这一古老的仪式,见证了中国历史的沧桑巨变,也留下了无数令人回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