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蛇传》新剧上线,揭秘蛇年传说
《白蛇传》新剧上线,揭秘蛇年传说
2024年8月,追光动画推出《白蛇》系列第三部《白蛇:浮生》,再次将这个流传千年的蛇年传说搬上银幕。影片讲述了南宋临安,小白与许仙相遇、相知,却因法海的阻挠而历经磨难的故事。这部耗资巨大的动画电影,不仅重现了白素贞与许仙的经典爱情,更引发了人们对蛇年传说背后文化内涵的思考。
《白蛇传》:一个流传千年的蛇年传说
《白蛇传》的故事最早可追溯至唐朝。据《太平广记》记载,唐朝文言小说《博异志》中曾有书生李黄被白衣女子魅惑的故事,这被认为是《白蛇传》的雏形。到了南宋,文学家洪迈在《夷坚志》中记载了一个白蛇幻化成人的故事,进一步丰富了这一传说。
真正奠定《白蛇传》经典地位的是明朝小说家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在这个版本中,白蛇传的故事框架基本成型:白素贞为报恩下凡,与许仙相遇、相知,却因端午惊变、水漫金山而分离。这个版本的白蛇,不再是单纯的妖魔,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敢爱敢恨的女性形象。
蛇:中华文化中的多重象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蛇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符号。一方面,由于其毒性和攻击性,蛇令人畏惧。这种恐惧深深植根于人类基因中,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间文学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左怡兵所说:“这种对蛇的恐惧被写入人类的基因中。”
另一方面,蛇的某些特性又让它成为崇拜的对象。蛇会蜕皮再生,在古人看来就是长寿的象征;其强大的繁殖能力则寓意子孙绵延。在出土的古代文物中,蛇的形象屡见不鲜。比如,伏羲、女娲常以人首蛇身的形象出现;商周时期,蛇被视为神灵和巫师通灵天地的助手;《山海经》中更是记载了20多种蛇。
春秋战国时期流行的蟠虺纹,以蟠屈的小蛇构成几何图形,风格华丽神秘,体现了古人对蛇的崇拜。在巴人文化中,蛇形带钩频繁出现在墓葬出土文物中,反映了巴人对蛇的特殊崇拜。这种崇拜还体现在土家族“西兰卡普”被盖的蛇纹装饰上。
从妖到仙:白蛇形象的演变
在《白蛇传》的故事演变中,白蛇的形象经历了从妖到仙的转变。这种转变,折射出中国人对蛇的态度——既有恐惧,也有崇拜。正如左怡兵所说:“蛇也因为这种情绪的投射,被赋予了更多的意蕴。”
在冯梦龙的版本中,白素贞不再是单纯的妖魔,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敢爱敢恨的女性形象。她对许仙的爱,体现了中国传统女性的忠贞与牺牲精神。这种转变,使得白蛇传的故事超越了简单的妖人恋,成为了一则关于爱情、牺牲与救赎的永恒传说。
蛇年传说的文化价值
2025年将迎来乙巳蛇年,作为十二生肖之一,蛇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蛇年传说,尤其是《白蛇传》,不仅是一个民间故事,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念。
白蛇传的故事,体现了中国人对爱情的向往、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它告诉我们,即使是被视为“妖”的蛇,也能拥有美好的情感和高尚的品格。这种包容与理解,正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现。
《白蛇:浮生》的上映,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这个流传千年的故事。它不仅是一个关于爱情的传奇,更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提醒我们珍惜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在即将到来的蛇年,让我们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欣赏这份文化遗产,感受其中蕴含的智慧与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