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共祭创新礼:孔子诞辰2575周年纪念活动侧记
南北共祭创新礼:孔子诞辰2575周年纪念活动侧记
2024年9月28日,山东曲阜和浙江衢州同时举行盛大的祭孔大典,首次实现南北共祭,共同纪念孔子诞辰2575周年。这一历史性时刻,不仅是一场简单的祭祀仪式,更标志着儒家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迈入新阶段。
创新仪式:南北共祭展新颜
上午9时许,曲阜孔庙外的神道上,参祭人员统一佩戴黄色绶带,缓缓向万仞宫墙行进。随着开城、开庙、起户等仪式依次进行,祭祀队伍来到大成殿前。主祭嘉宾和祭祀代表先后向孔子像敬献花篮,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周乃翔宣读祭文。全体来宾庄然肃立,整理衣冠,面向至圣先师行鞠躬礼。10时许,祭孔大典礼成结束。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祭孔大典首次实现了南北共祭。受战乱影响,历史上孔子后人曾三次南迁,其中北宋灭亡后南迁衢州的一支,被宋高宗赐家衢州,成为孔氏南宗。此次南北共祭,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体现了文化的融合与统一。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祭孔大典还首次设计了仪仗式开城等环节,增强了仪式的氛围感染力。同时,活动采用现场活动和网络直播相结合的方式,启动2024全球“云祭孔”活动,让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能参与到这场文化盛事中来。
文化传承:创新与坚守并重
面对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融与碰撞,如何传承和发展儒家文化成为时代命题。专家指出,我们需要用新的思维方式解读儒家思想,使其与现代社会相适应。
在浙江衢州,南孔祭典以“今礼”祭孔为特色,摒弃旧礼仪,采用现代服装和礼节,同时开展“云尚南孔”数字化应用、开蒙礼、中小学生《论语》学习比赛等活动,为儒家思想注入新的活力。
在山东曲阜,以“老三孔”为基础,打造“新三孔”,形成“老三孔+新三孔”的新文旅格局。尼山圣境的建设,不仅提供了文化体验和展示交流的平台,还通过《金声玉振》大型节目、灯光秀、无人机表演等现代科技手段,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关注和参与。
时代价值:儒家思想的新诠释
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如“仁义礼智信”“和为贵”等,不仅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中国人处世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在当今世界面临诸多挑战的背景下,儒家的和平思想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为孔子故里,山东在推动儒家文化走向世界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已成功举办十届,从最初30余位专家参与,发展到第十届有来自63个国家的近400位国际嘉宾出席,国际学者比例超过50%。论坛议题涵盖“全球挑战下的文明交流互鉴”等多个领域,展现了儒家思想的普世价值。
经济融合:文化软实力的体现
共同的文化基因,也为区域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山东与浙江等南方省份在经贸合作方面展现出强劲势头。据统计,目前在鲁浙商近60万人,规模以上法人企业7000多家,累计投资总额达8600多亿元。这种跨区域的经济合作,正是以儒家文化为纽带,体现了文化软实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儒家文化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南北共祭这一创新实践,不仅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多样性,更为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提供了新的范例。正如祭文中所言:“文脉绵延,斯文在兹。薪火相传,永续无疆。”儒家文化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