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豆腐鱼带火乌江镇经济
乌江豆腐鱼带火乌江镇经济
乌江豆腐鱼,这道源自贵州的传统名菜,不仅以其独特的口感和精湛的烹饪技艺赢得了食客们的青睐,更成为了乌江镇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乌江豆腐鱼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张闪亮的名片,串起了乌江镇的种植、养殖等产业,激活了农文旅活力,成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动能。
乌江豆腐鱼:一道菜的前世今生
乌江豆腐鱼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选用新鲜的乌江鱼和嫩豆腐,将鱼煎至两面金黄,加入豆腐和调料炖煮。其特色在于鱼肉鲜嫩,豆腐滑嫩,汤汁酸辣可口。这道菜的起源与乌江流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密不可分,乌江流域丰富的水资源和优质的鱼类资源为这道菜的诞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从餐桌到产业:乌江豆腐鱼的经济效应
乌江镇依托乌江豆腐鱼这一品牌,不断挖掘和发展餐饮文化,在产销对接和市场建设上下功夫,不断拓展和延伸产业链,深化品牌建设。目前,乌江豆腐鱼产业年产值已达到2000多万元,不仅带动了当地就业,还促进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为了保证乌江豆腐鱼的品质和供应,乌江镇大力发展循环水产养殖。在乌江镇老君关村白家坝的循环水产养殖基地,8个鱼塘,30余亩水域,可实现年产量30万斤,产值可达450余万元。这种养殖模式不仅提高了产量,还保护了环境。养鱼过程中产生的残余饲料、鱼粪通过系统沉淀回收到集污池,再通过吸污设备定期回收到岸边处理池,经沉淀、过滤后,水体循环利用,固体物作有机肥,达到环保增收两不误的效果。
多元产业齐头并进:乌江镇的乡村振兴之路
乌江镇的经济发展并不局限于乌江豆腐鱼这一产业。在坪塘村,中药材前胡的种植为村民带来了新的收入来源。去年,坪塘村通过引进中药材种植户盘活了荒地,从播种到采挖都需要大量人工,村民一年四季都有活干。
生猪养殖也是坪塘村的重要产业之一。王开孟是村里最早发展生猪养殖的一批人,养殖场每年保持着100多头的生猪数量。目前,坪塘村的生猪养殖达到2.4万头,人均5头以上,全村将近450户村民都在养猪,和刺梨、辣椒、蔬菜、玉米等产业形成了有机循环。
东西部协作: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乌江镇积极利用东西部协作的机遇,推动劳务输出和技能培训。猫场镇的陈兰慧创办了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引进“南粤家政”“粤菜师傅”“广东技工”等特色培训项目,重点开展重装卸操作工(叉车司机)、家政、养老护理员、育婴师、中式烹调师等培训。截至采访时,陈兰慧的培训班已培训6000人次,带动和推荐就业约3000人次。
同时,猫场镇还紧盯脱贫劳动力就业增收,全力促进有就业意愿脱贫劳动力稳岗就业。及时梳理、动态更新脱贫劳动力基础信息台账,做到就业状态、就业意愿、培训需求、政策扶持、跟踪帮扶“五精准”。每年春节期间,猫场镇认真落实就业创业政策,为促进外出务工人员顺利返岗就业,组织“点对点”劳务输出免费乘车服务。
从“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三次就业岗位推荐服务,到“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全程暖心护送,猫场镇用心用情推进人力资源开发,获得不少群众点赞。
在做好引导外出务工的同时,猫场镇努力打通多元化就业渠道,帮助更多群众找准发展路子。除发挥当地企业力量做好“春暖乌蒙”返乡劳动力就业服务工作外,猫场镇还借助东西部协作就业帮扶车间,吸纳更多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
同时,该镇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在引子渡环湖带上种植玛瑙红樱桃,因地制宜发展草莓、皂角及加工、食用菌等特色产业,持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
“我们结合龙潭社区实际情况,经过前期的市场调研,以‘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发展豇豆种植。公司提供技术指导、种子和资金支持,并收购。合作社负责劳务用工和日常生产管理,涉及农户以土地和劳务入股分红。通过这种产业发展方式,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猫场镇龙潭社区党支部书记武鹏说。
在猫场镇二甲村,基层党组织在人才培育和人才引进方面做得风生水起,吸引猫场镇28个村(社区)党支部争相学习,掀起了一股大兴人才培育之风。二甲村党支部书记黄斌说:“二甲村党支部通过组织群众在农户院坝里和田间地头长期开展‘致富经验交流会’‘致富技术培训会’,邀请‘土专家’‘田秀才’以及科技特派员为大家讲解致富经。”
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24年前,日夜奔流的乌江水,在引子渡架起“西电东送”的桥梁,助力东部发展;24年后,源源不断的“帮扶水”,积蓄澎湃动力,奏响东西部协作交响曲。
乌江豆腐鱼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个缩影,折射出乌江镇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积极探索和丰硕成果。从一道菜到一个产业,从一个产业到多元发展,乌江镇正以创新的思维和务实的行动,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精彩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