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三立:用语言艺术点亮相声舞台
马三立:用语言艺术点亮相声舞台
在相声界,有这样一位大师,他用简单的语言,创造出一个个令人捧腹大笑的经典段子,让观众在笑声中感受到生活的真谛。他就是被誉为“相声泰斗”的马三立。
马三立原名马桂福,1914年出生于北京,回族,从小生活在天津。他12岁开始跟随父亲马德禄学艺,后拜著名相声演员周德山为师。1930年,16岁的马三立首次登台演出,从此开启了他的艺术生涯。在长达7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他创作和表演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相声作品,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马氏相声”,深受观众喜爱和尊敬。
马三立的相声艺术特色鲜明,最突出的是他善于塑造小人物。他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精湛的语言艺术,刻画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比如《买猴》中的“马大哈”、《开粥厂》中的“马善人”、《练气功》中的张二伯等,这些人物不仅性格鲜明,而且富有生活气息,让观众感到“似曾相识”。
在语言艺术方面,马三立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他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通过巧妙的“包袱”设计,引发观众的笑声。比如在《逗你玩》这个段子里,他用天津方言,生动地描绘了老天津卫的市井生活,让观众在笑声中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他的语言不仅幽默,而且富有哲理。正如曲艺理论家薛宝琨所说:“幽默的包袱背后渗透出人生哲理。”
马三立的相声艺术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关键在于他的创新精神。他根据不同时代的观众需求,不断调整自己的表演内容和形式。在解放前,他主要表演传统相声,但对内容细节和表演技巧进行革新。新中国成立后,他创作了大量歌颂新社会、讽刺不良现象的新相声。改革开放后,他又创作了《练气功》《家传秘方》等反映新时代特点的作品。即使在晚年,他还创作了《逗你玩》《八十一层楼》等单口相声,展现了非凡的艺术创造力。
马三立对相声艺术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创作和表演上,他还注重相声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他对后辈相声演员悉心指导,特别是对儿子马志明的鼓励和提携。他敏锐地察觉到《五味俱全》这类具有“无厘头”意味的段子有前景,鼓励马志明继续探索创新。
马三立的艺术成就得到了广泛认可。他先后获得第二届中国金唱片奖等荣誉,曾任天津市曲艺团副团长、中国曲艺家协会顾问、天津市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务。尽管在“文革”期间遭受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相声艺术的热爱和执着,最终以精湛的艺术和高尚的品德赢得了观众的尊重和爱戴。
2003年2月11日,马三立因病逝世,享年89岁。但他的艺术成就和精神风范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他的相声作品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语言艺术魅力。正如他所说:“立德、立功、立言,我希望这一生永远朝着这个方向努力。”马三立用自己的艺术实践,完美地诠释了这句话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