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国制造2025”下的高校AI课程改革:现状、成效与展望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国制造2025”下的高校AI课程改革:现状、成效与展望

引用
搜狐
11
来源
1.
https://www.sohu.com/a/850502136_122118475
2.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24-07/06/content_26067786.htm
3.
https://news.southcn.com/node_17a07e5926/f9a75eb4c3.shtml
4.
https://new.qq.com/rain/a/20240818A02NHZ00
5.
https://www.sfccn.com/2025/1-6/2MMDE0NDlfMTk4MTg2Mg.html
6.
https://www.ee.tsinghua.edu.cn/info/1076/4675.htm
7.
https://ci.hfut.edu.cn/info/1065/15394.htm
8.
https://ese.nju.edu.cn/3a/62/c22536a670306/page.psp
9.
https://ugs.hebut.edu.cn/xwdt/3c4e2fa10ff346979f01f782134c2f71.htm
10.
https://jxgl.smu.edu.cn/info/1013/110445.htm
11.
https://www.forwardpathway.com/140561

“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推进,对人工智能(AI)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据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到2035年,我国智能制造领域“紫领”人才需求将超过3100万人,其中对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需求占比将从2022年的28%提升至57%。面对这一巨大人才缺口,高校纷纷加快电子信息工程专业AI课程改革步伐,以培养更多符合产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01

课程体系创新:从“单一”到“融合”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率先启动全面教学改革,重新梳理与构建电子信息学科的知识架构与课程体系。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已形成层次结构清晰的知识体系架构,围绕核心概念开设十门核心课程,涵盖从基础理论到实践应用的完整教学链条。这种“数理并重、软硬结合、开放交叉”的学科特色,为其他高校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合肥工业大学则创新性地推出“1+N”模式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其中,“1”代表所有专业学生都需要掌握的基础模块,包括AI概念、原理、应用及伦理法规等;“N”则是根据不同专业特点设置的定制化模块,如面向土木工程专业的AI应用案例等。这种模式既保证了AI教育的普及性,又兼顾了专业特色,实现了个性化教学。

02

教学模式革新:从“理论”到“实践”

在教学模式方面,各高校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清华大学通过建设特色实验创新平台,采用循序渐进的课程设计和产学研相互促进的创新模式,开发了一系列深受学生欢迎的实验课程。

东华大学则构建了“计算思维与人工智能”课程体系,采用“1+X”模式,即一门必修课加多门选修课。这种设置不仅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AI基础,也让他们能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发展方向。在具体课程中,老师们还借助AI技术将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如通过数据预测未来用水量和污水排放总量,为环保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03

师资队伍建设:从“传统”到“专业”

高质量的课程改革离不开优秀的师资队伍。清华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都强调组织一流师资参与课程建设。同时,各高校还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AI教学能力,以适应新的教学需求。

04

产教融合:从“分离”到“协同”

为了更好地对接产业需求,高校普遍加强了与企业的合作。例如,清华大学通过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开展科研项目等方式,将产业元素融入教学过程。这种产教融合的模式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05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高校在AI课程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如何保持课程内容的时效性,如何平衡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学习需求,如何进一步提升教师的AI教学能力等。此外,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课程改革也需要不断迭代更新,以适应新的技术发展趋势。

总体来看,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AI课程改革正朝着体系化、专业化、实践化的方向发展。这些改革不仅提升了学生的AI素养和实践能力,也为“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未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必将培养出更多具备跨学科知识和创新能力的“紫领”人才,为我国智能制造和科技创新注入新的动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