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行花街”:千年花市展新颜
广州“行花街”:千年花市展新颜
“行花街”是广州人过年最具特色的传统习俗,2021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岭南文化的一张闪亮名片。这一习俗不仅体现了广州这座千年商都独特的年俗风情,更凝结着广府人的集体记忆与乡愁。
历史渊源:从庄头花田到西湖花市
广州“行花街”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据史料记载,最早在广州海珠区的庄头村(今属联星村)形成了固定的花市。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提到,当时庄头以种植素馨花而闻名,被誉为“花田”。素馨花来自波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广州,南越王赵佗时期开始在海珠区种植。
当时的花市景象颇为壮观。彭玉麟在《广州竹枝词》中写道:“河南花埭百花肥,万紫千红燕子飞。”每天天未亮,花农便摘下带着夜露的素馨花,摇着小船运到广州城下。花客挑着花担走街串巷,将散发着幽香的素馨花插在女子的鬓发间。屈大均还提到:“花市,在广州七门,所卖止素馨花,无别花,亦犹洛阳但称牡丹曰‘花’也。”
随着时间的推移,花市的规模不断扩大。19世纪60年代,逐渐发展成为年宵花市,成为广州人岁末最重要的节目。清末方殿元的《羊城花渡头歌》记录了珠江两岸花渡头的盛况。此后,花市从七个城门口聚集到现在北京路财政厅前面的地带。民国初期的“除夕花市”,有如今北京路的“双门底”和西关桨栏路两处,每年年廿八(小年为年廿七)开始到大年初一凌晨,都会热闹非常。
新中国成立后,迎春花市成为广州春节最重要的年俗活动。越秀西湖花市长期作为广州中心花市所在,以“百年花市”享誉海内外。改革开放后,广州各区都设立了迎春花市,出售的货品也从传统花卉扩展到各种奇花异草、年宵品、工艺品和文创产品。
文化内涵:广府民俗的活态传承
“行花街”作为广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粤语中“花”与“发”同音,象征着花开富贵的美好寓意。人们通过购买年花,寄托对新一年的美好期望。此外,“行花街”还承载着海外广府人的乡愁记忆,成为连接海内外华人的情感纽带。
“行花街”不仅是简单的赏花买花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情感寄托。在花市上,人们可以欣赏到各种传统艺术表演,如醒狮、粤剧等,感受浓厚的岭南文化氛围。同时,花市也是广府人社交的重要场所,亲朋好友相约“行花街”,共享节日的喜悦。
创新发展:传统民俗的现代演绎
近年来,“行花街”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不断创新形式,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2025年,纪录片《行花街》计划在春节期间播出,将为观众呈现一个立体的广州花市。该片以“西湖迎春花市”为聚焦,通过多点田野民族志的参与式观察,展示岭南文化和广府文化在“行花街”中的独特魅力。
在形式创新方面,广州各区花市推出了“水陆空”相结合的立体花市。除了传统的地面花市外,还有荔湾湖的“水上花市”,珠江上的“珠水百年号”花市主题游船,以及无人机表演和烟花汇演等空中元素。此外,“元宇宙花市”“高铁站花市”“珠江夜游主题游轮”等跨界联动,让“行花街”焕发出新的活力。
国际影响:文化传承与交流的桥梁
2024年,“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进一步提升了“行花街”的国际影响力。作为全国最大型的春节庆祝活动之一,广州花市每年吸引近千万人参与,成为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行花街”不仅是一种民俗活动,更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符号。它见证了广州从千年商都到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变迁,展现了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新时代,“行花街”将继续传承创新,为中华文化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