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户如何在牛羊肉价格波动中稳赚不赔?
养殖户如何在牛羊肉价格波动中稳赚不赔?
2024年以来,牛羊肉价格持续波动,给养殖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全国肉牛出栏2140万头,同比增加50万头,增幅达2.4%;而羊出栏量却出现下滑,同比减少452万只,下降3.1%。面对这样的市场环境,养殖户如何才能在价格波动中稳定盈利?
价格波动下的养殖困境
牛羊肉价格的波动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季节性需求变化、市场供需关系以及国际行情等。以2024年为例,9月第1周国内牛羊肉价格就曾连续上涨。而到了10月,虽然羊肉集市均价每公斤77.38元,环比涨0.6%,但活羊集贸市场平均价格却环比下跌0.51%。这种波动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营风险。
面对价格波动,养殖户往往陷入两难境地:如果扩大养殖规模,可能会因为价格下跌而遭受损失;如果缩小规模,又可能错过价格上涨的机遇。因此,如何在价格波动中稳定盈利,成为养殖户亟待解决的难题。
创新金融工具助力风险管理
在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养殖户们找到了应对价格波动的新方法——“保险+期货”模式。自2021年生猪期货上市以来,郾城区的养殖户就开始尝试参与“保险+期货”项目。截至2023年,该模式已连续三年在漯河落地,共惠及221户次养殖户,覆盖育肥猪205239头。
2023年,大地期货联合保险公司进一步创新,改变以往养殖户投保多少生猪、对应赔付多少的方式,在价格险模式中将出栏量(即实际销量)作为核定最终理赔数量的依据。同时考虑到养殖户在实际养殖过程中会依据市场行情适当调整养殖规模,以及养殖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生猪死亡等因素后,还设置了一定的保险理赔系数,以更精准确定理赔数量。在理赔阶段,农户通过提供对应的检疫票作为投保生猪出栏的证明,并以此作为实际销售数量来申请理赔,只要实际出栏数量超过投保头数的85%,就可以按照原投保头数核算赔付额,否则就根据实际出栏量进行赔付测算。
大地期货衍生品部总经理林唯玮表示,以往养殖户在投保时可能缺乏精准的市场预测和出栏计划,导致投保数量与实际出栏数量有时会存在一定差异。“以销定赔”模式通过对生猪实际出栏数量进行追踪核验,引导养殖户在投保期间根据养殖和出栏计划合理确定投保数量,在保险到期时科学理性顺势出栏,使得投保更贴近实际销售情况。
这种模式不仅帮助养殖户规避了价格波动风险,还引导他们树立科学养殖理念。据统计,去年郾城区项目总保费约167万元,而在9月初项目结项时,最终赔付远不及养殖户的自缴保费,这主要是因为去年项目运行期间生猪价格并未出现下降,反而出现上涨。在最终赔付较少的情况下,参与项目经验丰富的生猪养殖户并没有因此抱怨,因为他们早已领会到“保险+期货”的实际意义,从一开始希望有额外收益到逐渐理解“保险+期货”作为一种价格保险,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投保者应对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生产经营不确定性,因此最终赔付覆盖保费成本并不是必然结果。
政府支持政策为养殖户纾困
面对牛羊养殖业的困境,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全国农担体系坚守政策性定位、主动担当作为,多省份出台精准帮扶政策及措施,配套多项指导服务,全力缓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帮助其渡过难关。截至2024年11月底,除生猪外,全国农担体系积极对包括牛、羊、禽等在内的畜牧业进行担保支持,累计担保金额超2000亿元,在保项目超20万个,在保余额近700亿元。
吉林农担公司将担保准入标准从存栏量80头降低到年出栏20头,弱化肉牛产业项目反担措施要求,着力缓解主体普遍缺乏有效抵(质)押物的问题;同时,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最大限度下调了担保费率,并协调合作银行执行最优惠贷款利率,在财政贴息后,借款主体每年的综合融资成本在3.8%左右,低于农村金融市场平均水平。
青海农担公司开发了纯信用的“信易担”产品,取消实物性资产抵押要求,累计为6万户草食畜牧业经营主体提供信用担保贷款超125亿元。同时,推动省市两级政府对融资需求在50万元-300万元之间的种养殖大户、家庭农牧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提供贷款利率75%的贴息支持,进一步降低养殖户融资成本。目前已累计为500多个主体提供贴息担保贷款近3亿元,节省贷款利息近800万元。
内蒙古农担公司草食畜牧业的相关产品的担保费率最高为年化0.6%,其中30万元以内担保贷款的担保费降至年化0.4%。同时,协调合作银行持续降低贷款利率,借款主体最低贷款利率不到4%。
这些政策大大缓解了养殖户的资金压力,为他们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
科技创新赋能养殖效率提升
在科技创新方面,智慧畜牧牛羊耳标集成了测温、计步和定位等功能,可精准判断牲畜健康状态。同时,爱农云联的智慧养殖设备整合了信息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实现环境监测和健康管理智能化。
以北京农担公司为例,通过与科技平台合作,依托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实时监控和分析养殖过程中的各项指标,如牲畜生长状况、饲料消耗、疾病防治等,同步引入视频尽调系统、在线获取银行流水等金融工具并结合农户财务数据,建立动态信用评级模型,实时更新农户信用状况,在不增加物理成本的基础上,极大程度的提升自身识别信息获取信息的能力,降低信息不对称,提高金融机构对养殖户信用的精准评估。同时,通过与饲料企业、屠宰企业、种苗企业等共享真实贸易数据,确保资金流向明确,降低信贷风险。此外,为解决种养殖客户销售困难的问题,北京农担公司主动对接农产品流通行业的担保主体,通过产地担保客户与消费地担保客户的业务联动,信息共享,探索产销对接模式,通过产销两地数据、业务、产品共享共建,打通产销两地信息渠道、贸易渠道及业务渠道,助力产业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数据支撑,形成金融与产业共发展的双赢局面。
此外,甘肃农担公司在充分调研养殖、屠宰、销售及牧草产业等环节运营规律和生产周期的基础上,设计了与肉牛、母牛和牧草产业经营周期匹配的担保产品,制定了具有行业特征的贷款期限、还款方式、授信标准等,做到一户一策,精准服务。目前已累计服务超过1.3万户草食畜牧业主体,担保规模近50亿元。
安徽农担公司在为肉牛养殖主体量身打造“徽牛担”专项融资担保产品的同时,积极探索实施跨省协作,创新推出解决肉牛养殖主体融资问题的“牛票”,着力解决安徽肉牛养殖主体购买外省小牛犊、架子牛的资金需求。安徽农担公司与吉林农担公司实施跨省协作,以“牛票”这一担保授信证明为载体,提前授信、买时用信、担保增信,采用码上办、线上化、纯信用、无抵押、低保费、减成本的方式,以标准化操作流程实现信息互通、资金融通、交易畅通。截至目前,已累计为45户肉牛规模养殖户开出5060万元“牛票”,合计购买约3250头吉林牛。
这些创新不仅提高了养殖效率,还帮助养殖户更好地应对市场风险。
结语
面对牛羊肉价格的波动,养殖户可以通过三大利器来稳定盈利:一是利用“保险+期货”等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二是借助政府支持政策缓解资金压力;三是运用科技创新提升养殖效率。未来,随着这些工具的不断完善和普及,养殖户将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