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的空间设计艺术:如何优化室内空间?
北京故宫的空间设计艺术:如何优化室内空间?
北京故宫,这座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的皇家宫殿,不仅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更是一座凝聚着中国古代建筑智慧与美学的瑰宝。其空间设计艺术,不仅体现在宏大的建筑布局上,更渗透在每一个细节之中,展现了古人对宇宙秩序和美学的深刻理解。
五行理论:故宫布局的哲学基础
故宫的整体布局与“五行”理论密切相关。所谓“五行”,即古人将其对宇宙的认识通过“金”“木”“水”“火”“土”五种要素及变化来反映。故宫的东区有南三所,为皇子们生活的场所,而皇子处于人生成长阶段,犹如春天成长的幼苗,因而该区域的建筑功能与“五行”中的“木”对应;故宫的西区有慈宁宫,为皇太后养老的场所,而皇太后往往被视为处于人生圆满阶段,犹如秋天成熟的果树,因而该区域的建筑功能与“五行”中的“金”对应;故宫南部为午门,其城台为红色以显示封建王朝皇权的威严,“红”在古代多为火焰的颜色,因而与“五行”中的“火”对应;故宫的北部有钦安殿和天一门,其中钦安殿内供奉道教水神——真武大帝,天一门的名字则源于“天一生水”,因而与“五行”中的“水”对应;故宫的核心区域为外朝三大殿,为皇帝执行政治权力的场所,寓意统治国土,且三大殿的平面形状就为“土”字形,从而与“五行”中的“土”对应。
这种布局不仅仅是简单的方位对应,更体现了古人对宇宙秩序的理解和对和谐统一的追求。例如,文渊阁位于故宫东部、文华殿以北,建于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为藏储《四库全书》的阁楼。乾隆皇帝下令建造文渊阁时,考虑到藏书最怕火患,采取了各种防火办法,除了参照宁波天一阁的“纯用砖甃”(即采用砖墙砌筑)之外,还受到古代“五行相克”思想的影响:“五行”中“水克火”,考虑到“水”通常用黑色表示,“火”用红色表示,为避免藏书的文渊阁发生火患,于是乾隆皇帝下令把文渊阁瓦顶颜色设为黑色,以满足文渊阁的所谓“克火”的需求。
对称美学:故宫内部空间的设计智慧
走进故宫,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其严谨的对称性。从午门到太和殿的中轴线,将整个故宫分为东西对称的两部分。这种对称不仅体现在建筑布局上,更渗透到每一个细节之中。例如,宫匠造办旗舰店的空间设计,就充分借鉴了故宫的对称美学。门头采用对称设计手法,从故宫午门建筑门洞提取设计灵感,中间拱形为空间主入口,入口两侧采用对称设计形式的拱形橱窗展示区域。整体外观以相对封闭的设计手法表达品牌形象,通过入口和橱窗看向内部,内部空间形成隐约的神秘感,激发顾客进店探索的意愿。 外观墙面造型从故宫的建筑屋顶提取元素,经过提取、变化、组合、重组、再创作等设计过程,运用不规则分隔形成品牌的外立面墙面,表达故宫建筑群落的恢弘气度。 中国传统建筑讲究宗法和礼仪,等级分明,而佰第设计团队在设计中巧妙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空间布局上采用对称性设计手法,从故宫建筑规划形式上提取灵感,采用多空间组合形式,由拱形连廊连接,形成层层递进的建筑空间形态。中间隔墙沿用故宫拱形门洞手法,中心对称排布,两侧形成精品展柜和造型墙面,隔墙与造型墙的衔接区域留空,形成间隔而不阻隔的空间形态。每个空间两侧为销售展柜或连廊,每个区域都形成独立的专属区域,同时也可以从留空缝隙窥见其他空间,产生灵动之美。
这种对称性设计,不仅体现了皇家建筑的威严与庄重,更创造出一种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同时,通过拱形连廊、隔墙等元素的运用,形成了层层递进的空间序列,既保证了各功能区的独立性,又实现了空间的连通与互动。
独特比例:故宫建筑的美学密码
故宫建筑的美学价值,很大程度上源于其独特的比例关系。研究发现,中国古代建筑广泛运用了基于方圆作图的构图比例,如7:5、10:7等,这些比例与“天圆地方”的宇宙观相呼应,体现了古人对美的追求。
例如,五塔寺金刚宝座塔的整体高宽比为7:5,这一比例在许多古建筑中都有体现。这种比例关系,不仅体现在单体建筑上,更贯穿于整个建筑群的布局之中。正如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贵祥所言,这种比例的运用,可以使两部分“既有了较明确的关系,又有了恰当的过渡,造成所谓‘不即不离’的视觉效果”。
这种对比例的追求,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美学的精髓。它不是简单的对称或重复,而是通过精心计算和设计,创造出既统一又富有变化的视觉效果。
现代启示:故宫空间设计的当代价值
故宫的空间设计艺术,对现代室内设计有着重要的启示。例如,现代设计师在设计中,常常借鉴故宫的对称布局和空间序列,创造出既传统又现代的空间效果。同时,故宫对细节的关注和对比例的追求,也为现代设计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故宫的空间设计艺术,不仅体现在其宏大的建筑布局上,更渗透在每一个细节之中。它不仅是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更是一座永恒的美学丰碑,为现代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启示。正如故宫博物院高级工程师王南所说:“中国古建筑有很旧甚至很破的,但几乎没有丑的。不用特别多的雕饰,哪怕是极普通的一间小房子,看上去也是美的。”这种美,正是源于古人对空间、比例和细节的极致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