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火龙果:从“补光”到“深加工”,一颗果子的科技蝶变
海南火龙果:从“补光”到“深加工”,一颗果子的科技蝶变
2021年,中国火龙果产量突破160万吨,一举超越越南成为全球第一大产区。在这场产量竞赛中,海南以其独特的气候优势和技术创新,成为这场变革的重要推手。
补光技术:让火龙果四季结果
在海南乐东黎族自治县的火龙果种植基地,每当夜幕降临,成片的LED灯光就会亮起,将田野照得如同白昼。这种看似科幻的场景,正是海南火龙果产量激增至30.91万吨的关键所在。
火龙果属于热带攀援性多肉植物,适宜生长温度为25-35℃。通过补光,可以调节其生长周期,促进花芽形成和果实发育,从而实现增产。这种技术最初在广西应用,起初采用节能灯具,效果不明显且耗电量大。随着LED植物生长灯的研发,补光效率提升、能耗降低,成本也相应减少,使这项技术得以普及。
补光技术的核心是在生长温度15℃以上时,使用LED灯具对火龙果进行补光处理,使日照时长达到12h以上。通过这种技术,一般全年可以调节增加3~5批果,其中冬季可延迟1~2批、春季提早2~3批。
从“土特产”到“弄潮儿”:火龙果的产业链革命
在2024年中国(海南)国际热带农产品冬季交易会上,一款用火龙果制成的口红引起了广泛关注。这款由海南际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产品,不仅具有普通口红的美容功效,还可以食用,充分展现了火龙果的多重价值。
从“土特产”到“弄潮儿”,海南火龙果产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目前,海南已研发出原浆系列、美妆系列、食饮系列、植萃系列共计20余种火龙果精深加工产品。这些创新产品不仅提升了火龙果的附加值,也拓宽了其市场空间。
科技赋能:打造现代农业新高地
在海南,越来越多的企业坚持科技赋能、挖潜增效,与省内外产业链上下游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协同创新,挖掘“土”的资源、放大“特”的优势、延长“产”的链条,正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的增值文章。
以南繁硅谷建设为例,海南省已引进中国农业科学院等21家南繁种业科研创新主体,发起多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促进创新主体与种业企业深度产学研融合的“揭榜挂帅”行动和“企业出题,院所答题”行动,国家种业科创高地集聚效应初显。同时,一批种业龙头企业的入驻也融通带动产业链协调发展。
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在海南,火龙果产业的发展不仅体现在产量和科技上,更体现在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中。例如,尚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就探索出了一条生态循环农业的新路径。
该公司将猪粪尿制成生物有机肥,用于火龙果种植,既解决了养殖业的污染问题,又为火龙果提供了优质的肥料。这种循环农业模式不仅环保,还能提升火龙果的品质和产量,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海南火龙果产业的发展,是科技与自然完美结合的典范。从补光技术到深加工,从科技创新到生态循环,海南火龙果产业正在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这颗曾经的“热带水果之王”,如今已成为海南农民的“致富果”,更成为了中国农业科技创新的一张亮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