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版《水浒传》为何删减这么多?导演的苦衷你知道吗?
98版《水浒传》为何删减这么多?导演的苦衷你知道吗?
1998年央视版《水浒传》作为四大名著改编的经典之作,至今仍被观众津津乐道。然而,这部经典之作在剧情和人物呈现上却进行了大量删减,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据统计,原著中108位梁山好汉,在98版《水浒传》中仅出现了68人,其中不乏关胜、董平、张清等重要角色被完全删除。这种删减现象背后,蕴含着艺术创作、文化传播和审查制度等多重考量。
典型删减案例分析
关胜:关羽后人的人设崩塌
关胜是原著中梁山五虎将之首,被誉为关羽的嫡系后人。然而,他的表现却让人大跌眼镜。在被宋江生擒后,他不仅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忠义气节,反而直接投降,甚至反过来攻打自己的旧主。这种行为与关羽“降汉不降曹”的风骨形成鲜明对比,严重损害了关羽在民间的神圣形象。因此,导演张绍林选择删除关胜的所有戏份,仅在最后封赏时以一句“谢皇恩”草草带过。
董平:人品问题不容忽视
董平是梁山另一位五虎将,但在原著中却是一个人品极差的角色。他为了向宋江示好,竟然杀死了东平府太守程万里,并强娶其女为妻。这种违背公序良俗的行为,显然不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如果将其搬上荧屏,可能会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剧组选择完全删除董平的戏份,避免传播这种负面内容。
张清:牵一发而动全身
张清的删减则更多出于剧情连贯性的考虑。由于董平的戏份被删除,与之相关的东平府攻打交战自然也无法呈现,而张清作为东昌府守将,其故事线与董平紧密相连。此外,张清的“飞石绝技”在原著中过于神奇,难以在电视剧中真实还原。因此,张清的戏份也被一并删除,以保持剧情的连贯性和合理性。
删减背后的多重考量
艺术创作的取舍
导演张绍林在改编时始终坚持“味正、好看、耐看”的原则。在有限的43集篇幅内,既要保持故事的完整性,又要突出重点人物和情节,不得不对一些次要角色和支线剧情进行删减。这种取舍体现了艺术创作的智慧,也符合影视作品的创作规律。
文化传播的责任
作为一部面向大众的电视剧,98版《水浒传》需要承担起传播正能量和正确价值观的责任。原著中一些暴力、血腥甚至违背公序良俗的内容,显然不适合在荧屏上呈现。删减这些内容,不仅是对观众负责,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
审查制度的约束
在当时的创作环境下,审查制度对电视剧的内容有着严格的要求。原著中一些敏感内容,如李逵斧劈小衙内、宋江指示手下假扮秦明屠杀平民等,都需要进行必要的改编或删减,以符合播出标准。
经典改编的启示
98版《水浒传》的删减现象,引发了我们对经典作品改编的思考。在忠于原著和适应现代社会之间找到平衡点,是每一个改编者都必须面对的挑战。删减和改编不是对原著的不尊重,而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经典作品的重新诠释和传播。
正如导演张绍林所说:“拍摄四大名著一定要味正!如果味道不正或者强行洗白,还不如直接不拍。”这种严谨的创作态度,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在当今这个文化多元、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在传承经典的同时,又不失时代精神,是每一个文化工作者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