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陈皮:从传统中药材到现代产业链的华丽转身
新会陈皮:从传统中药材到现代产业链的华丽转身
“一两陈皮一两金,百年陈皮胜黄金。”这句流传已久的谚语,道出了新会陈皮的珍贵。作为“广东三宝”之首的新会陈皮,不仅是一种中药材,更是一种文化符号。2023年,新会陈皮全产业链总产值已达230亿元,相关经营主体超2900家,带动就业超7万人,成为富民兴村的标杆产业。
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历史传承
新会陈皮的独特性,首先源于其生长环境。新会地处珠江三角洲西南部的银洲湖畔、潭江下游。境内西江洪水与潭江潮水交汇,加之每年南海海潮倒灌,形成独有的“三水融通”水土特色。咸淡水交融之下,使得新会的土壤兼具多种土壤成分类型,丰富的水分、沉淀机质和海水盐类造就了新会柑独特的成长环境。
此外,新会位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照时数足,热量充分,雨量充沛,无霜期长,非常有利于新会陈皮形成片张较大、适当皮厚、油包粒大、油室饱满和芳香浓郁的质量特色。
新会陈皮的种植历史可追溯至南宋理宗年间(公元1229年)。相传彼时,新会人黄广汉及其夫人米氏,使用新会出产的陈皮为当时的杨太后治好乳疾,从此得名“广陈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橘皮,纹细色红而薄,内多筋脉,其味苦辛……今天下多以广中来者为胜”;清《本草害利》载:“广东新会皮为胜,陈久者良,故名陈皮。福建产者名建皮,力薄。浙江衢州出者名衢皮,更次矣。”
与普通陈皮相比,新会陈皮具有以下特点:
- 外观:质地柔韧,呈整齐三瓣,基部相连,裂片向外反卷,露出淡黄色内表面,有圆形油点。果皮层较厚,海绵状浮松,无明显果肉瓣痕迹,油包颗粒较大,有明显突出感和油光,且分布稠密,有卷边现象。
- 质量:新会陈皮为广东省的道地药材,主要产于广东省江门市的新会区,质量远优于其他产地。
- 药用价值:新会陈皮中挥发油的含量更高,所含的化学成分更多,含柠檬烯、β-月桂烯、α-松油烯等药理活性较强的成分,具有镇咳、祛痰、抗菌等作用。
科学储存,方能历久弥香
新会陈皮的储存条件十分讲究。根据地理标志DB4407的指示,新会陈皮的贮存应该符合以下条件:
- 一般陈皮,尤其是5年内的皮,应贮存在干燥、通风、湿度不超过70%,温度不超过35℃的仓库。
- 库房宜有送风、排气和抽湿设备及防虫、防霉变设施和措施。
- 仓库地面要有垫板,做到离地、离墙、离顶堆放。
- 要定时检查、晒皮,定期防虫、防霉等。
在日常储存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避免日晒(太阳直射)、高温及潮湿,以减少烧皮、蛀虫、发霉等问题产生。
- 避免和有杂味的物品同放。
- 请勿放入冰箱内保存。冰箱是保鲜的,不利于陈皮天然陈化。
- 北方冬天尽量避免长时间低温干燥,这样的环境下,陈皮难以陈化,也容易脆裂。
- 最佳存储湿度:相对湿度≤65%;皮的含水量:≤13%;最佳存储温度:20度-30度之间。
创新应用,焕发新生机
近年来,新会陈皮产业不断创新发展,产业链不断延伸。在传统中药和调味品的基础上,开发出了一系列新产品:
- 饮品:陈皮威士忌、浓缩果汁等
- 日化用品:洗洁精、沐浴露等
- 食品:陈皮茶、陈皮零食、陈皮饮料等
新会区的新会柑果肉年处理加工能力已超过15万吨,原本被丢弃的柑肉如今“变废为宝”,既解决了环境问题,又提高了经济效益。目前,新会陈皮产业已形成集种植、加工、仓储、流通、文旅、金融、科技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年产值达230亿元,成为富民兴村的标杆产业。
新会陈皮,这颗岭南明珠,正以其独特品质和创新应用,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无论是作为传统中药材,还是现代健康饮品,亦或是日化用品原料,新会陈皮都在以全新的姿态,展现着其不可替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