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虚拟号码成诈骗新宠?教你如何防范!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虚拟号码成诈骗新宠?教你如何防范!

引用
安全内参
11
来源
1.
https://www.secrss.com/articles/74681
2.
https://finance.sina.com.cn/roll/2025-01-12/doc-ineeutwz2876828.shtml
3.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9UF6NPR055665GS.html
4.
https://www.sohu.com/a/801652490_121907027
5.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GGMGHTQ05566R1T.html
6.
https://www.xhby.net/content/s66b5835ce4b03f2293aaa9b9.html
7.
https://medium.com/@smsbower/%E8%A7%A3%E8%AF%BB%E8%99%9A%E6%8B%9F%E6%89%8B%E6%9C%BA%E5%8F%B7-%E6%B3%A8%E5%86%8C%E5%AE%89%E5%85%A8%E7%AC%AC%E4%B8%80-%E6%8B%92%E6%94%B6%E9%AA%9A%E6%89%B0%E7%94%B5%E8%AF%9D-2a51728fa5e8
8.
https://www.jiandaoyun.com/blog/article/410962/
9.
https://www.spp.gov.cn/xwfbh/wsfbh/202407/t20240726_661524.shtml
10.
https://china.bnpparibas.com/zh/anti-tele-fraud/
11.
https://www.ihuyi.com/industry/detail/19710.html

近期,缅北诈骗案件引发公众对手机号实名制认证的疑惑:诈骗分子是如何绕过实名制注册SIM卡并让其流入海外的?

一位运营商人士对经济观察网称,通常情况下,诈骗分子用的并非虚拟号或者虚拟运营商的号,这两者也是需要实名制注册的,他们采用的往往是一种典型的虚拟拨号技术GOIP。

用于实施诈骗的号码,并不是虚拟号,而是真实存在且经过实名认证的。诈骗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大量SIM卡,将这些SIM卡插入GOIP设备。GOIP设备可以支持多张SIM卡同时运作,通过网络信号将这些SIM卡的信号转换为虚拟拨号信号,还能在一个设备上同时控制多个手机号码,这样打出的诈骗电话是很难被追踪到具体使用者的。这是诈骗分子规避电信运营商实名制认证的一个重要方法。

该运营商人士称,这项技术只是整个电信诈骗技术链条的一部分。整个链条大致是:有人开卡,有人往国外送卡,有人在国内架设GOIP等设备。

从公开消息看,缅北诈骗团伙成员分布在国内和国外,所以在国内架设备、往国外送卡相对容易做到。关键在于,大量的SIM卡是如何完成开卡的?

国内曾发生多起犯罪分子诱骗老年人开卡再将其收走的案件。

山东省人民检察院曾公布,2024年3月至4月间,有诈骗分子冒充通信公司员工,声称提供网络升级服务,借机将老人的SIM卡替换为假卡,并告知老人暂时不要使用手机,以免影响“升级”或“慰问”进程,三人通过该手段骗取20余张老年人SIM卡,并将这些SIM卡提供给上线用于拨打诈骗电话,从中非法获利共计2.7万余元。

绵阳市涪城区人民法院曾公布,2024年有犯罪分子向老年客户宣传办卡送50元,共收购30余张。经查部分电话卡涉多起诈骗案,涉案资金20多万元。

国内也有运营商内部人员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电话卡,帮助实施诈骗活动的案件。

根据央视网消息,河北保定高碑店市警方曾在2020年破获一起特大非法买卖SIM卡、银行卡案,抓获犯罪嫌疑人22人,其中包括北京市移动、电信、联通三大运营商内部职工10人,缴获SIM卡、银行卡数千张以及作案用手机、电脑等一批。

根据浙江省反诈中心消息,2024年3月,山西朔州有运营商内部工作人员通过“下乡送服务”“赠送生活用品”等手段,隐瞒真相,欺骗群众办理电话卡。这些电话卡被用于电信网络诈骗,造成大量被害人财产损失。

实际上,公安部门在2020年10月10日开展了全国范围内的“断卡行动”,集中打击非法开办和贩卖电话卡、银行卡等违法犯罪行为,切断电信诈骗的技术链条。工信部在2021年5月组织国内基础电信企业,抽调技术骨干40余人,组建了反诈专班。四大电信运营商在2021年至2022年期间先后在集团层面成立了反诈专班,有的在各省分中心还成立了反诈专班。

目前来看,国内电信运营商采取过一系列技术办法,包括允许用户对可疑电话号码进行标记和来电提醒,对用户进行短信诈骗拦截,运用算法精准识别涉诈号码、提示号码使用方、选择性给号码停机。

通信专家马继华对经济观察网称,这些技术手段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电信诈骗成本,但问题在于,技术管控过于宽松,无法有效发挥作用,管控过于严格,则会误伤用户,影响用户体验。电信运营商在兼顾发展与安全方面需要权衡。

电信战略资深首席分析师杨光对经济观察网称,电信网络服务仅仅是一个工具,缅北电诈案件已涉及跨国人口贩卖等重大刑事犯罪,不能简单归咎为电信诈骗,需要立法执法等更全面的解决方案。运营商能做的是对内严格管控,严格执行实名制,积极配合执法部门破获案件。

1月13日,经济观察网就此事询问国内四家基础电信运营商中国移动(600941.SH)、中国联通(600050.SH)、中国电信(601728.SH)和中国广电(600831.SH),截至发稿尚未得到回复。

声明:本文来自经济观察报,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