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鼓楼医院孙凌云团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红斑狼疮获重大突破
南京大学鼓楼医院孙凌云团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红斑狼疮获重大突破
2025年1月,南京大学鼓楼医院孙凌云教授团队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治疗红斑狼疮领域再次取得重大突破。这一成果不仅为难治性红斑狼疮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也标志着我国在干细胞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持续领跑全球。
突破性机制:精准调节免疫系统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多发于青年女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和脏器。传统治疗方法如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虽然能控制病情,但副作用大,且对部分患者无效。UCMSC治疗的出现,为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研究表明,UCMSC通过多种途径发挥其免疫调节作用:
抑制树突状细胞成熟:树突状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哨兵”,负责识别和呈递抗原。UCMSC能够抑制其成熟和功能,减少错误的免疫反应。
调控B细胞和T细胞:UCMSC通过分泌细胞因子,抑制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和抗体产生,同时调节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恢复免疫平衡。
天然归巢能力:UCMSC具有向炎症部位迁移的特性,能够精准定位到受损组织,发挥局部治疗作用。
临床突破:从实验室到病床边
孙凌云教授团队在UCMSC治疗红斑狼疮领域的研究始于2007年,经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在一项针对9名难治性SLE患者的研究中,团队采用UCMSC输注治疗,每位患者在第0天和第7天分别接受每公斤体重100万个细胞的静脉注射。随访6年的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血常规、肝功能、心电图等指标均保持正常,未发现严重不良事件。
更令人鼓舞的是2018年发表的一项II期临床试验,该研究纳入了81名重度难治性SLE患者。患者接受了异体骨髓或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静脉输注治疗,并随访了平均5年。结果显示:
- 总生存率高达84%
- 34%的患者达到临床缓解
- 24%的患者出现复发但病情可控
- 疾病活动指数评分、血液指标和蛋白尿水平显著改善
- 多个器官功能,如间质性肺炎、肺出血等症状得到改善
优势凸显: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选择
相比传统治疗方法,UCMSC治疗展现出显著优势:
副作用小:UCMSC具有低免疫原性,不会引起强烈的排异反应,且不需要预处理。
疗效持久:临床试验数据显示,治疗效果可持续5年以上,部分患者甚至达到临床治愈。
精准治疗:UCMSC的归巢能力使其能够精准定位到炎症部位,减少全身性副作用。
未来展望:从红斑狼疮到更多疾病
UCMSC治疗的成功不仅限于红斑狼疮。研究表明,其双向免疫调节特性在多种疾病中都展现出潜力,包括:
新冠肺炎:王福生院士团队研究显示,UCMSC治疗能显著改善重症患者肺部病变,促进康复。
骨关节炎:通过再生关节软骨组织和缓解炎症,为患者带来长期缓解。
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硬皮病等,都可能从UCMSC治疗中获益。
尽管UCMSC治疗展现出巨大潜力,但仍需谨慎对待。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基于临床试验和小规模样本,长期疗效及副作用仍需进一步观察。对于UCMSC治疗的选择,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和有效。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持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UCMSC治疗将为更多患者带来生命的希望,开启再生医学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