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心理护理:从专业护理到社会支持
抑郁症心理护理:从专业护理到社会支持
近日,演员赵露思公开分享了自己与抑郁症抗争的经历,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她表示,几年前就开始出现抑郁症状,但因担心让家人、朋友和粉丝失望,选择忽视自己的健康状况。为了维持工作表现,她甚至依赖助眠药物。长期的焦虑和压力最终导致她患上分离转换性障碍。经过积极治疗,赵露思的情况显著好转,医生确认她的解离症状已基本康复。
赵露思的勇敢发声不仅为抑郁症患者带来了力量,也为社会提供了更深刻的认识:抑郁症需要科学的理解和支持,而不是偏见或歧视。这让我们意识到,抑郁症患者的治疗不仅依赖药物,心理护理同样重要。护理人员需应用心理学知识,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时刻观察患者身体和心理状态,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危险情况发生。
专业心理护理:照亮抑郁症患者内心的明灯
抑郁症的心理护理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运用各种心理治疗方法来帮助患者改善症状。根据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的最新研究,对于长期护理机构中的老年人,心理疗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行为疗法、回忆疗法等)在减轻抑郁症状方面比非治疗对照组更有效。这些疗法不仅能改善患者的情绪,还能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认知行为疗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它通过改变患者的负面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来缓解抑郁症状。研究表明,这种疗法对抑郁症的治疗效果与药物治疗相当,且复发率更低。行为疗法则通过增加患者的积极活动和社交互动来改善情绪。回忆疗法则帮助老年人通过回顾人生经历来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家庭和社会支持:抑郁症康复的重要支柱
除了专业的心理护理,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对抑郁症患者的康复同样至关重要。一位中学生的母亲在孩子被诊断为重度抑郁症后,向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写信求助。医生建议家长首先要关注孩子的自杀风险,这是抑郁症患者出院后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其次,增强对疾病的认识非常关键。抑郁症需要全病程治疗,包括急性期、巩固期和维持治疗期。目前经过住院治疗,孩子的情绪和睡眠均有好转,仍残余一些躯体不适的症状,处于急性期过渡到巩固期的阶段,这一期间病情容易波动。所以回家后,需要继续规律服药,定期门诊复诊。在家也需要关注有无药物不良反应,及时在门诊与医生沟通、调药。此外,合理安排患者的生活对于疾病的康复十分必要。生病后生活方式需要做出一定的调整,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她需要改变原本的生活节奏。
对于一个优秀出众的孩子来说,落差感是一定存在的。疾病状态下的孩子就像一根拉紧的弹簧,而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孩子出现状况后,家长会紧张、懊悔,立刻卸下所有的要求与期许,希望快速给孩子解压,会给孩子过度的补偿。比如原本严格要求学习,不允许玩手机,孩子一生病后就对孩子的手机问题完全不加限制,让孩子整日沉溺于手机。诚然,短期内能够让孩子得到放松,但从长期来看,孩子并不能从这当中获得快乐与价值,反而可能会让孩子走入另一个极端。所以,尺度的把握非常重要。
合理的活动安排对于孩子症状的缓解、功能的康复和预防复发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孩子经过急性期的治疗,疾病症状已经得到了一个基本控制,除了按时服药、规律作息这些和医院一致的活动以外,还可以依据孩子目前的能力和兴趣,安排一些活动,让孩子的生活丰富起来。如针对孩子躯体的情况,安排必要的肢体康复训练,具体到哪一个部位、多大的强度、是到机构去做还是在家自己做等等。其次,可以在父母帮助下,让孩子循序渐进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保持自我照料的生活能力。还可以鼓励孩子重拾或拓展兴趣爱好,重新找寻生命的意义感。
消除污名化:让抑郁症患者重获尊严
尽管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但社会上仍普遍存在对抑郁症患者的误解和歧视。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世界精神卫生报告》显示,全球每8个人中就有1个人存在精神健康方面的问题,在10-19岁的儿童青少年群体中,每7个人中就有1个存在精神健康方面的问题。然而,由于害怕被贴上“精神病”、“危险”或“懒惰”的标签,许多患者不敢寻求帮助,甚至在接受治疗后仍感到不安。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公共卫生事业部主任马宁指出,精神障碍的污名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公共污名、自我污名、关联污名和结构污名。这些污名化现象不仅影响患者就医,还阻碍了他们的社会功能恢复。消除污名化需要从知识教育、社会接触和结构改变三个方面入手。通过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增加公众对精神疾病的了解;通过患者分享康复经历等方式增加社会接触,减少歧视;改变制度和政策中的歧视性规定,提供更多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
抑郁症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需要被理解和治疗的疾病。正如赵露思所说:“抑郁症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情,它是一种需要被理解的疾病。”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消除抑郁症的污名化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每一位抑郁症患者都能在爱与理解中重新找回生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