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推荐:各类降压药作用机制大揭秘!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推荐:各类降压药作用机制大揭秘!
2024年8月发布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显示,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已高达2.45亿。高血压不仅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更是心血管疾病、脑卒中和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合理使用降压药物,有效控制血压,对于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降压药的分类与作用机制
目前,临床常用的降压药物主要包括六大类:钙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每类药物都有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和适用人群。
1. 利尿剂
利尿剂主要通过排钠利尿,降低血容量来达到降压效果。其中,噻嗪类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和吲达帕胺是最常用的品种。这类药物特别适合老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盐敏感性高血压和难治性高血压患者。
注意事项:
- 可能引起低钾血症,表现为恶心、厌食、身体虚弱等症状,可通过减少钠盐摄入来缓解。
- 可能导致高尿酸血症,严重者可引起痛风,若血尿酸水平≥480μmol/L,建议更换其他降压药。
- 可能出现光敏反应,服用期间应避免阳光直晒。
2. 钙通道阻滞剂(CCB)
钙通道阻滞剂通过阻断血管平滑肌细胞上的钙离子通道,扩张血管,降低血压。二氢吡啶类CCB如氨氯地平、非洛地平缓释片和硝苯地平控释片是常用品种。这类药物特别适合老年高血压、伴稳定性心绞痛、冠状动脉或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周围血管病患者。
注意事项:
- 可能引起脚踝部水肿,与给药剂量有关,抬高足部可减轻症状,若持续水肿可考虑更换药物。
- 可能导致牙龈增生,保持口腔卫生可减少发生率。
- 可能引起顽固性便秘。
3.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ACEI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抑制激肽酶的降解而发挥降压作用。代表药物有依那普利、贝那普利、培哚普利等。这类药物特别适合伴慢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心房颤动预防、糖尿病肾病、非糖尿病肾病、代谢综合征、蛋白尿或微量白蛋白尿的患者。
注意事项:
- 可能引起干咳,约30%的患者会出现,女性患者更常见,若不能耐受可更换为ARB类药物。
- 可能导致高钾血症,需定期监测血钾和血肌酐水平。
- 罕见血管神经性水肿,若发生在喉部可致命,需立即停药并处理。
4.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
ARB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型)发挥降压作用。代表药物有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等。这类药物特别适合不能耐受ACEI的患者。
注意事项:
- 可能引起背痛,不同药物发生率不同,若出现可尝试更换其他ARB类药物。
- 可能导致高钾血症,需定期监测血钾和血肌酐水平。
5. 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
ARNI是2024年新版指南新增的一类降压药,通过同时作用于血管紧张素受体和脑啡肽酶发挥降压作用。这类药物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和注意事项还需进一步研究和总结。
6. 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通过抑制过度激活的交感神经活性、抑制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发挥降压作用。代表药物有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这类药物特别适合伴快速性心律失常、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
注意事项:
- 可能导致心跳减慢,需监测心率,对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应将静息心率控制在50~60次/分。
- 突然停药可引起严重的心绞痛,甚至心脏猝死,必须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减量。
降压药的联合使用
多数高血压患者需要联合使用两种或以上的降压药物才能达到目标血压。联合用药的原则是选择作用机制互补、降压效果相加且不良反应相互抵消的药物组合。
优先推荐的联合方案包括:
- ACEI/ARB与CCB的组合
- ACEI/ARB与利尿剂的组合
使用单片复方制剂(SPC)可以提高用药依从性,但需注意个体差异,老年人或衰弱者应从小剂量开始。同时,联合用药时需警惕低血压风险,定期监测血压和相关生化指标。
结语
降压药物的选择和使用是一个复杂而个体化的过程,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压,遵医嘱服药,不可随意增减药量或停药。同时,生活方式的调整也是高血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和减压等。
通过合理用药和综合管理,可以有效控制血压,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但需牢记,所有药物都可能有不良反应,一旦出现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