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40年:从《乡恋》到《千手观音》,这些经典节目你都还记得吗?
春晚40年:从《乡恋》到《千手观音》,这些经典节目你都还记得吗?
从1983年到2023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已经陪伴了我们整整40个年头。这期间诞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节目,如李谷一的《乡恋》、姜育恒的《再回首》以及赵丽蓉的小品等等。这些节目不仅成为了观众心中的美好回忆,也见证了中国文艺的发展历程。让我们一起回顾那些年的春晚,重温那些经典的瞬间吧!
1983-1989:开创与突破
1983年,首届现场直播的春节联欢晚会在央视正式播出。彼时的主持人,主要工作是报幕,他们都来自当红的相声、电影演员。这一年,李谷一作为春晚正式登台的第一位歌手,连唱《乡恋》、《知音》等6首歌曲。
1984年,春晚导演黄一鹤认为,春晚缺少一首与整台节目相配合的歌曲,于是就有了这首纵横春晚40年的《难忘今宵》。这一年,马季单口相声《宇宙牌香烟》讽刺了彼时出现的夸张的虚假广告。陈佩斯、朱时茂的《吃面条》,可谓一战封神。那桶本不存在的面条,却把陈佩斯撑的蹲不下去,打嗝不止,也让我们见证了一代表演艺术家的诞生,见证了小品的诞生。
1985年,被认为是最糟糕的一届春晚。由于晚会现场转到北京工人体育馆,天气严寒,技术受限。不仅没有对讲机,灯光一片混乱,杂技事故,观众骂声一片。零下几度的天气,在小品中朱时茂端着冷水从陈佩斯头上浇下,节目演完立马背起陈佩斯上了救护车。11天后,央视在《新闻联播》中向全国观众道歉——这在历史上绝无仅有。不过这一年,节目依旧精心。主持人西装革履,换上象征时代进步的职业装束。
“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董文华一首《十五的月亮》,归乡情未减,天涯盼团圆。晚会还第一次邀请来了香港著名歌星罗文、汪明荃,国宝级相声大师马三立,粤剧一代宗师红线女,炙手可热的中国女排也前来助阵。
1986年春晚,可谓是众星云集,星光闪耀。“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我可爱的故乡”图/1986年蒋大为演唱《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一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让蒋大为的歌声传遍大江南北。朱时茂:执照。陈佩斯:知道。朱时茂:营业执照。陈佩斯:应该知道?朱时茂:营业执照!这一年,陈佩斯和朱时茂三度合作小品《羊肉串》,无照经营烤串的小贩想尽办法躲避工商人员追查,二人的演绎可谓出神入化。一经播出,全国卖烤串的争相模仿剧中造型,“营业执照”也成了口口相传的经典段子。这一年,冯巩上台与刘伟搭档《虎年说虎》,从此20年成了春晚常客。图/1986年冯巩刘伟表演《虎年说虎》一句“我可想死你们了”,成了老观众们与春晚心照不宣的默契。
1987年,春晚的舞台上烧起了一把火,引燃了大江南北。这位中美混血的歌手叫做费翔,他眼眸深邃,目光炯炯,他正是无数妈妈们的初代偶像。而这把火一直燃烧到了《封神》,烧到了南京路,烧到了《繁花》。“我曾经豪情万丈/归来却空空的行囊”“归来吧/归来哟/别再四处飘泊”费翔的另一首《故乡的云》,让离家游子的乡愁溢出胸口:怀念故乡的风拂过脸颊,怀念故乡的云飘过头顶,那些曾经逝去的,都埋葬在淡淡的忧愁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伴随着87版西游记的热播,师徒四人也登上春晚舞台,向全国观众拜年。此外,还有马季、赵炎等人合说的群口相声《五官争功》。通过眼耳鼻嘴脑袋互相争功,批评那种脱离集体、排斥他人的倾向。
1988年,60岁的赵丽蓉第一次登上春晚舞台,生动自然的表演,与游本昌共同演绎的《急诊》。孩子得了肥胖症,医生给开了两个窝窝头,游本昌一句“饭前吃还是饭后吃”,赵丽蓉“你瞧瞧给孩子瘦成啥样了”逗笑了观众,也引发观众对溺爱子女的反思。
牛群、李丽山的相声《巧立名目》,辛辣地讽刺了公款吃喝和形式主义问题,并将春晚小品的讽刺尺度拉到了山峰。“领导,冒号”“为了世界和平,我们得吃顿烤鸭”“为了纪念巴普洛夫,我们得吃顿烤鸭”
1989年,韦唯一曲《爱的奉献》,再次感动全国观众,并创造了惊人的传唱率。“啊/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时至今日
1990-1999:辉煌与巅峰
1990年代是春晚的黄金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经典节目。赵丽蓉的小品《如此包装》讽刺了文化包装中的形式主义,而《打工奇遇》则揭示了食品安全问题。赵本山与宋丹丹的《钟点工》开启了“白云黑土”系列,成为春晚最具代表性的组合之一。此外,还有解晓东的《今儿个真高兴》、那英的《雾里看花》等经典歌曲。
2000-2009:创新与转型
进入新世纪,春晚开始尝试更多元化的艺术形式。2005年,邰丽华带领的《千手观音》震撼人心;2007年,周杰伦的《青花瓷》将流行音乐与传统戏曲完美融合;2009年,小虎队的重聚引发全民怀旧热潮。
2010-2023:科技与融合
近年来,春晚更加注重科技与艺术的结合。2012年,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运用了3D全息投影技术;2015年,莫文蔚的《当你老了》配合虚拟现实技术,营造出温馨感人的氛围;2021年,王一博和张艺兴的《画卷》将街舞与国风完美融合。
春晚40年的文化意义
春晚不仅是一场晚会,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反映了社会变迁,承载了无数人的集体记忆。从最初的简单歌舞到如今的高科技呈现,从单一的电视直播到多平台联动,春晚一直在创新中发展。
未来展望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春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吸引年轻观众,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展现中国文化魅力,将是未来春晚需要思考的问题。
40年春晚,40年记忆。从黑白电视到彩色屏幕,从简单的歌舞到高科技的视听盛宴,春晚见证了中国的发展,也成为了中国人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让我们期待未来的春晚能带来更多惊喜,继续陪伴我们度过每一个团圆的除夕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