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于谦的《入京诗》:两袖清风的历史典故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于谦的《入京诗》:两袖清风的历史典故

引用
搜狐
6
来源
1.
https://www.sohu.com/a/811710524_121136717
2.
https://new.qq.com/rain/a/20250118A06VNR00
3.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3O6D0RK05562O1E.html
4.
https://new.qq.com/rain/a/20250117A06H9S00
5.
https://weread.qq.com/web/search/books?keyword=%E4%B8%AD%E5%9B%BD%E6%88%90%E8%AF%AD%E6%95%85%E4%BA%8B
6.
https://g11.baidu.com/sf/vsearch?pd=xsp&tn=vsearch&from=0&sa=vs_rs_xsp&word=%E6%B8%85%E9%A3%8E%E6%AF%94%E5%96%BB%E4%BB%80%E4%B9%88%E4%BA%BA&atn=index&ms=1

“绢帕麻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这首流传至今的《入京诗》,道出了明朝名臣于谦的廉洁风范。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于谦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01

于谦:从进士到民族英雄

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浙江杭州人。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父亲于名仁是一位具有崇高理想和道德追求的读书人。在于名仁的教导下,于谦从小就立志要成为像文天祥那样的忠臣。

永乐十九年(1421年),24岁的于谦考中进士,从此踏入仕途。他先后担任监察御史、山西河南巡抚等职,因政绩卓著而深受百姓爱戴。在“土木堡之变”后,于谦临危受命,成功组织了北京保卫战,击退瓦剌大军,挽救了明朝的危局,被誉为“社稷之臣”。

02

《入京诗》:廉洁精神的生动写照

于谦的廉洁精神在他的《入京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一次,于谦需要回京述职,有人建议他带些土特产如绢帕、蘑菇和线香等,以便打点关系。然而,于谦却表示:“我只带来了清风而已。”随后,他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作:

“绢帕麻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于谦的高洁品质,也揭示了当时官场的腐败现象。他将绢帕、蘑菇和线香这些本应为民所用的物品,比喻为滋生腐败的温床,表达了对贪污受贿的批判。而“清风两袖朝天去”一句,则生动地描绘了他不畏强权、坚持操守的形象。

03

“两袖清风”:廉洁精神的象征

“两袖清风”这一成语,最早出自元代陈基的诗句“两袖清风身欲飘”,形容衣袖中除清风外别无所有。明代吴应箕在描述友人贫困时也用过此词,进一步强化了其清贫的含义。

于谦的故事使这一成语成为为官清廉的象征。他不仅在诗中表达了对廉洁的追求,更在实际行动中践行了自己的理念。据记载,于谦在任期间,从不接受任何贿赂,甚至在升迁时也拒绝了同僚的馈赠。他的清廉事迹,赢得了百姓的广泛赞誉,被山西、河南等地的百姓誉为“青天”、“清官”。

04

廉洁精神的传承与影响

于谦的廉洁精神,不仅体现在他的诗作中,更贯穿于他的一生。他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同样展现了他不畏艰难、坚守清廉的决心。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为国为民的忠臣,最终却在“夺门之变”后惨遭残害。公元1457年,明英宗复辟,以“谋逆罪”诬杀了于谦。但他的精神却永载史册,成为后世为官者的楷模。

于谦的廉洁事迹和《入京诗》,不仅展现了他个人的高尚品格,更折射出明代官场的腐败现象。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为官者应当始终保持清廉,不为私利所动,才能真正赢得百姓的信赖和尊重。在当今社会,于谦的廉洁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激励着我们不断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