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体育课:跨学科学习的新趋势
义务教育体育课:跨学科学习的新趋势
2022年4月,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这一新课标将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正式施行。根据新课标规划,从今年9月起,全国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各年级均会开设“体育与健康”课,占总课时比例10%-11%,超越外语(6%-8%)和理化生、科学(8%-10%),成为小、初阶段仅次于语文和数学的第三大主科。与此同时,新课标还明确学校需充分利用课后服务开展体育锻炼等,发展学生的特长。
新课标不仅提升了体育课的课时比例,更重要的是提出了跨学科学习的新要求。体育课不再是单纯的体能训练,而是要与多门学科知识相结合,帮助学生在运动中学习,在学习中运动,实现全面健康发展。
跨学科学习:从理念到实践
跨学科学习并不是简单地将体育与其他学科内容拼凑在一起,而是要找到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特点和优势,解决体育教学中的一些疑难问题。
例如,在水平一《前滚翻》课中,体育教师可以借助数学知识中不同形状物体的滚动特性,让学生理解“只有团身紧,才能滚动圆滑,滚得流畅”的原理。在立定跳远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跳的距离求和运算,快速计算小组的跳跃总和。这些看似简单的融合,实际上是在培养学生体育技能的同时,发展其数学思维能力。
再比如,体育课可以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模拟劳动场景的活动,如挑重物动作可以用体育器材替代,发展学生的平衡能力;农民脱壳的鞭打动作可以转化为投掷练习,增强上肢力量。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身体,还让他们了解了劳动的意义。
在耐久跑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结合地理知识的任务:学生需要按照地图顺序找到各个省份的点位完成练习。这样的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耐力素质,还让他们掌握了地理知识,实现了知识与技能的超链接。
教师队伍建设:跨学科学习的关键
跨学科学习的实施,对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部近日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若干举措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要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保障其待遇,为跨学科学习提供人才支持。
通知要求,体育教师的学历必须是体育专业,非体育专业教师需要具有二级及以上运动员等级证书。同时,要对在职体育教师实施按能力分层、按学段分阶的精准培训,优化“国培计划”体育教师培训项目,着力提升中小学体育教师学科素养。
此外,通知还强调了体育教师的待遇保障问题,明确体育教师在开展课后训练、课外活动、指导参赛等方面的工作应计入教学工作量,并在绩效工资分配时给予倾斜。这些措施将有效激发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跨学科学习的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未来展望:科技赋能体育教学
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体育教学正在迎来新的变革。有研究者提出,可以构建“人工智能+体育”的跨学科主题教学框架,通过AI技术优化教学设计、学习评价等环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例如,在运动数据分析方面,AI可以实时监测学生的运动状态,提供科学的训练建议;在教学评价方面,AI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生成详细的分析报告,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这些技术的应用将使体育教学更加智能化、精准化。
跨学科学习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体育课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跨学科学习的探索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跨学科学习,体育课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促进其综合能力和学科知识的应用,真正实现“以体育人”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