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遇上“昭昭如愿”:一场消费与文化的对话
双十一遇上“昭昭如愿”:一场消费与文化的对话
“昭昭如愿,岁岁安澜”,这句充满诗意的祝福语,道出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在双十一这个全民购物狂欢节,这句祝福似乎有了别样的意味。当传统遇上现代,当文化遇上消费,一场关于生活方式的对话正在悄然展开。
双十一:从狂欢到理性
2024年的双十一,注定将被载入史册。根据星图数据监测显示,各大电商平台累积销售额达到14418亿元,同比增长26.6%。然而,这一亮眼成绩的背后,是大促时间的大幅延长——从往年的19天延长至29天,增幅高达52.6%。这种延长不仅体现在时间上,更反映在消费者的购物行为中。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双十一期间快递包裹量首次突破百亿大关,人均收件量达到8个。
然而,数字背后折射出的是消费理念的深刻变化。曾经的双十一,是冲动消费的代名词;而如今,消费者变得更加理性。有消费者表示,“双十一价格比平常还贵”,为了满减优惠,一些商品甚至成为“凑单神器”。商家也开始从追求销售额转向注重利润,电商平台则更加关注生态和高质量的增长。这种转变,或许正是双十一从“狂欢”走向“理性”的标志。
年轻人的消费革命
双十一的主角,无疑是年轻人。作为网络原住民,他们的消费观念正在经历一场革命。从最初的从众消费,到后来的品牌崇拜,再到如今的网红打卡消费,年轻人的消费轨迹清晰地勾勒出时代变迁的脉络。
在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红打卡已成为一种新型娱乐方式。青年消费者不再盲目追求低折扣,而是选择质量好且性价比高的商品。他们熟练地货比三家,追求高品质生活。然而,网络推送的令人心动的广告、直播间发放的折扣券、网红对某一产品的强烈推荐等都营造出一种“抢到就是赚到”的假象,营造了“虚假需求”氛围,诱导消费者进行冲动消费。“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冬天的第一顿火锅”等营销口号将爱情、社交与消费捆绑。消费成为部分青年认同并践行的价值选择,他们希望通过消费来获得符号象征,从而得到一种虚假认同感。
传统文化的现代演绎
就在双十一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另一个重要的文化事件正在悄然发生——春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消息,无疑为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为盛大隆重的传统节日,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价值。从腊八到元宵,一系列习俗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既表达了中国人天人和谐、万物共生的美好愿景,又滋养了友善尊重、温馨和睦的社会风气。庙会、社火、年画、剪纸……这些传统元素,正在以新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
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叠加,而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性发展。正如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萧放所说,春节体现了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岁末年初,人们以积极主动精神送冬接春、辞旧迎新。新的时间、新的开端、新的未来,让中国人在一年又一年中充满了幸福的期待。
消费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话
双十一与传统文化的相遇,不仅仅是时间上的巧合,更是一场关于生活方式的对话。消费主义强调物质的占有与享受,而传统文化则更注重精神的满足与和谐。这种张力,正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真实写照。
然而,正如儒家二元消费伦理所揭示的,中国人的消费行为从来都不是单维度的。我们既追求物质的丰裕,也重视精神的富足;既注重日常的节俭,也在特定时刻追求体面。这种矛盾统一的消费心理,或许正是我们在消费主义浪潮中保持清醒的基石。
当双十一遇上“昭昭如愿,岁岁安澜”,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商业与文化的碰撞,更是现代与传统的对话。双十一不再是单纯的购物节,而是一个观察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窗口。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消费的理性回归,看到了年轻人对品质生活的追求,更看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新生。
未来,双十一或许会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它将不再是单纯的购物狂欢,而是融合了传统文化元素的现代节日。在这里,我们既能享受到消费的乐趣,又能感受到文化的温度。而“昭昭如愿,岁岁安澜”这句古老的祝福,也将在这个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