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在大年初二拜年和迎财神?
古人如何在大年初二拜年和迎财神?
正月初二是农历新年的第二天,也是古代春节中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这一天承载着丰富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其中最突出的是拜年和迎财神的仪式。让我们穿越时空,一探古人在这天的拜年和迎财神习俗。
拜年的礼仪与仪式
初二一大早,出嫁的女儿会偕同女婿回娘家拜年,这一天因此被称为“迎婿日”。清人顾禄在《清嘉录》中生动记载了这一场景:“正月初二日,为女婿拜丈母之期……婿至,女父迎于门外,进堂后,献茶果,以朱漆盘,盛五色糖霜,谓之‘全盒’。”
女婿上门时需携带精心准备的礼物,这些礼物往往包括酒、肉、糕点等,寓意吉祥如意。岳父岳母则会在门外热情迎接,随后在堂内献上茶果和五色糖霜,以示欢迎。一家人围坐畅谈,分享过去一年的生活点滴,其乐融融。
迎财神的仪式与习俗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现代人常将初二与迎财神联系在一起,但根据历史记载,真正的迎财神日是在正月初四和初五。
初四这天,商家会闭门歇业,妇女不事针线,专心准备迎接财神。仪式通常在子夜时分开始,家家户户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供品,焚香礼拜,虔诚恭迎财神。老板若想辞退某人,这天就不会请他来拜神,因此初四也被称为“炒鱿鱼日”。
初五是财神诞辰,人们会在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放鞭炮,点烟花,迎接财神的到来。商家们还会准备丰盛的酒菜,宴请大小伙计,分发红包,以示庆贺。在一些地方,还会举行“接五路财神”的仪式,主人需带上香烛分别到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的财神堂请接,每接来一路财神,就在门前燃放一串百子炮。
春节拜年礼仪的历史演变
拜年这一习俗最早可追溯至秦汉时期。据《四民月令》记载,东汉时期民间正日的祭祀仪式与庆祝活动已十分完备。全家无论大小,按尊卑等次列坐于先祖牌位之前,家人怀着喜悦的心情依次向家长敬酒致贺。随后,人们走出家门,拜谒恭贺亲族与邻里,利用年节时机,沟通自己与亲族、邻里的关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岁首朝贺成为朝廷大典,而在民间,元日人们鸡鸣而起,先到门庭前燃放爆竹,然后一家大小穿戴整齐,依次拜贺尊长。从唐代开始,春节享有政府法定假日,给假七日,是年前三天年后三天。朝廷照例举行早朝大典,民间则合家团聚,设宴欢庆。
宋元明清各代,春节称为元日或元旦、新年。正旦朝会仪式依然是皇家的重要典礼。帝王的正旦朝会作为国家典礼,场面宏大壮观,它是国家时间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盛大的朝贺庆典对内显示国家太平,对外彰显中华帝国国威。同时,官方也借观看节日灯火与欣赏杂艺表演之机,表露出与民同乐的姿态,以和谐社会。
结语
古人通过拜年和迎财神等仪式,不仅表达了对亲情的重视,也寄托了对财富和吉祥的美好愿望。这些习俗历经千年传承,至今仍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