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和沈阳故宫的布局及陈设
北京故宫和沈阳故宫的布局及陈设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从商代的早期建筑到明清时期的巅峰之作,其布局和陈设都体现了独特的东方美学。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沿革、布局及陈设特点,并重点介绍北京故宫和沈阳故宫的具体布局和特色。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沿革
中国的宫殿建筑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春秋时期,出现了台榭这种高台建筑。秦汉以后,宫殿规模更加宏伟,有著名的阿房宫、未央宫、明光宫、建章宫等。隋唐时期,唐代的大明宫和兴庆宫成为新的典范。明清时期是中国宫殿建筑完全成熟的阶段,其中北京故宫和沈阳故宫最具代表性。
中国古代宫殿的布局及陈设
宫殿的布局
前朝后寝:宫殿通常分为前后两部分,以“前堂后室”即“前朝后寝”的格局。前朝是皇帝上朝治政、奉行大典的地方,后寝则是帝王和后妃们生活居住的地方。
中轴对称:宫殿建筑往往以中轴线为中心,两侧建筑对称分布,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严谨和秩序感。
左祖右社:在宫殿的左前方设立祖庙(太庙),右前方设立社稷坛,分别用于祭祀帝王先祖和土地神、粮食神。
宫殿的陈设
华表:通常为石制,象征着皇家威严。
石狮:具有辟邪的作用,同时显示“尊贵和威严”。石狮系左雄右雌。
嘉量和日晷:嘉量是古时的标准量器,象征着全国的统一和强盛。日晷则通过针影位置来显示时间。
铜龟和铜鹤:常被置于宫殿前,象征君主福寿绵延。
吉祥缸:殿前放置吉祥缸,用来防止火灾,古代称其为“门海”。
鼎式香炉:古代的一种礼器,举行大典时用来盛放燃烧的檀香和松枝。
中国现存的古代皇宫
北京故宫
北京故宫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市区中心。始建于明朝永乐4年(公元1406年),历时14年才全部完成。为明清两代24位皇帝的皇宫。它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最为辉煌壮丽的宫殿建筑群,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
紫禁城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宫墙长3400米,高约10余米,城外是宽约53米的护城河。城的四面各开城门一座:南为故宫正门午门,北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城的四角都建有重檐角楼。
故宫建筑群中轴对称,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是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最北端为神武门。内东路上由南向北依次是文华殿、奉先殿、斋宫和东六宫。太和殿高约27米,建在高约8米的三重汉白玉的台基上。
紫禁城以中轴线为骨干,以三大殿为核心。
北京故宫于1925年被辟为故宫博物院,现收藏100多万件古代艺术珍品,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沈阳故宫
沈阳故宫始建于后金(1625年),占地6万平方米,全部建筑90余所,总计房间300余间。沈阳故宫是满洲族入关前的皇宫,也是我国现存的仅次于北京故宫的较完整的宫殿建筑,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方特色。
沈阳故宫在建筑布局上分为东、中、西三路。东路为努尔哈赤所建,军事气氛极为浓厚。大政殿为其主体建筑,中路建筑为清太宗皇太极时期续建的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以及清宁宫等。西路以文溯阁为中心,文溯阁仿浙江天一阁而建,内藏有《四库全书》。
现已辟为沈阳故宫博物院,于200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