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提前回家过年,是逃避还是蓄力?
打工人提前回家过年,是逃避还是蓄力?
2025年的春节前夕,一股"提前回家过年潮"正在悄然兴起。在各大城市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提前踏上归途,这一现象不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折射出当代年轻人对工作与生活的全新思考。
提前两个月回家,互联网公司掀起"返乡潮"
2025年1月13日,携程客服部员工杨润琪在朋友圈晒出了自己回到老家内蒙古赤峰的定位,让朋友们惊讶不已。她表示,由于公司推出了 unprecedented 的"提前返乡计划",她得以避开春运高峰,提前两个月回家过年。
这一计划允许客服团队员工在1月1日至2月28日期间灵活选择返乡办公,目前已有800多名员工申请。无独有偶,美图公司也宣布春节连续放假11天,58同城更是给出了长达18天的假期。据统计,今年春节提前放假且放假时长在10天以上的互联网公司超过20家,这种罕见的"提前放假潮"背后,折射出企业对员工福利的重视,也反映了年轻人对传统春节假期的全新期待。
为什么选择提前回家?
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提前回家过年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深思熟虑后的选择。在互联网行业工作的小李表示:"与其年底时为了绩效评分陷入无休止的内卷,不如先提前回家,解决一些真正困扰自己的问题。"
一方面,职场压力和内卷现象让许多年轻人感到疲惫不堪。特别是在年底,许多公司进入业绩冲刺阶段,加班成为常态。对于一些职场人来说,与其在最后关头"卷"得筋疲力尽,不如提前抽身,给自己一个喘息的机会。
另一方面,经济因素也是重要考量。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面临着高昂的生活成本,而春节前夕往往是消费高峰期。一位在北京工作的90后表示:"与其在北京冻得瑟瑟发抖还要交取暖费,不如回家享受暖烘烘的大炕。"
此外,个人发展和家庭关系也是促使年轻人提前回家的重要原因。有人选择提前回家准备转行,有人则想利用这段时间好好陪伴家人。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回家使我开心,回家使我快乐。"
提前回家,是逃避还是蓄力?
面对这一现象,有人质疑:提前回家是不是一种逃避?对此,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严飞认为,不应把年轻人的"叛逆"简单粗暴地看作是对长辈权威的否定,而应是他们试图争取更多自主选择权、达成自我实现的渴求。
与其说提前回家是一种逃避,不如说是一种战略性的"蓄力"。许多年轻人利用这段时间充电学习、陪伴家人、规划未来。他们明白,短暂的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沈奕斐表示,过年不仅是物质条件上的满足,也需要精神上的放松。她建议年轻人主动制造一些"放肆"的生活方式,提醒自己生活本应有片刻的无拘无束。
多元选择,让"过年"更有意义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过年"的方式也在悄然改变。有人选择提前回家享受悠闲的假期,有人坚守岗位为事业拼搏,有人则带着家人外出旅游,感受不一样的年味。
正如文化创作者李子柒所说,年味源于年俗,而最浓的年味来自于"爱"。无论是选择提前回家,还是留在城市过年,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过年"的意义。
在这个春节,让我们尊重每一种选择,珍惜每一次团圆,用心感受生活中的点滴温暖。因为无论在哪里,与家人在一起,就是最好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