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婚姻报告:结婚对数创40年新低,折射年轻人婚恋观变迁
2024年中国婚姻报告:结婚对数创40年新低,折射年轻人婚恋观变迁
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结婚登记仅474.7万对,同比减少94.3万对,预计全年结婚登记对数将创下近40年新低。这一数据背后,折射出当代中国年轻人对婚姻态度的深刻变化。
婚姻现状:结婚少了、晚了,离婚率也降了
从数据来看,中国婚姻状况正在发生显著变化。2013-2022年,我国结婚登记对数从1346.9万对的历史高点持续下滑至683.5万对,降幅高达49.3%。即使2023年因疫情后补偿性需求释放而有所回升至768.2万对,但2024年的数据再次证明,结婚对数仍在持续下降。
与此同时,“晚婚”现象日益突出。2005-2022年间,20-24岁结婚登记人数占比从47.0%骤降至15.2%,而30-34岁、35-39岁、40岁以上结婚登记人数占比则分别从9.9%、4.9%、3.9%增至20.7%、9.1%和17.7%。这表明,25-29岁人群已取代20-24岁人群成为结婚主力。
离婚率方面,虽然1978-2022年我国离婚登记对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从28.5万对升至2019年峰值470.1万对,但自实施离婚冷静期政策后,离婚率开始下降。2023年离婚登记降至259.3万对,粗离婚率从2019年的3.4‰降至2023年的1.84‰。
不结婚:主动选择还是无奈现实?
面对婚姻,当代年轻人的态度变得复杂。一方面,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教育水平的提升让他们更注重个人发展。据统计,2004-2022年,我国博士在校学生数从16.6万人增至55.6万人,硕士在校学生数从65.4万人增至309.8万人。受教育年限的延长直接推迟了结婚年龄,女性平均初婚年龄从1990年的22.0岁上升到2020年的28.0岁,男性则从24.1岁上升到29.4岁。
另一方面,高昂的生活成本成为年轻人组建家庭的现实障碍。以房价为例,2010-2023年,百城样本住宅均价从9314元/平上涨至16220元/平,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更是从20.0增至24.4。此外,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居高不下,根据《中国生育成本报告》,一个孩子从0岁到大学本科毕业的平均养育成本高达62.7万元。
婚姻趋势变化带来的社会影响
结婚率的持续下降引发了连锁反应。首先,生育率随之降低。2022年我国出生人口仅为95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首次出现人口负增长。其次,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2022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4.9%,预计到2035年将超过20%。此外,单身经济逐渐兴起。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30-34岁男性未婚比例为18.16%,女性未婚比例为8.7%。这一群体的消费习惯正在重塑市场格局。
面对这一系列变化,专家建议从居住、就业、教育等方面缓解年轻人生活压力,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同时,社会也需要重新思考婚姻和家庭的意义,为不同生活方式提供更多包容和支持。
这场婚姻观念的变革,既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如何在个人发展与社会稳定之间找到平衡,将是未来需要持续关注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