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红脖子":一个被边缘化的群体如何成为特朗普的基本盘?
美国"红脖子":一个被边缘化的群体如何成为特朗普的基本盘?
随着美国大选的临近,"红脖子"这个词汇频繁出现在国际新闻中。他们通常以"右翼团体"和"特朗普的支持者"的形象出现,主要由美国白人男性和女性组成。与民主党支持者不同,共和党的支持者往往来自中年、平民阶层,甚至是社会底层人士。
红脖子的起源与特征
在美国,"红脖子"一词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家庭生活贫困、思想观念保守的人群。他们反对LGBT和堕胎,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水平不高,举止粗鲁。这一群体主要由农民和制造业工人构成。由于长时间在阳光下劳作,他们的脖子常被晒得通红,因此得名"红脖子"。这个词汇带有明显的讽刺意味,类似于中文里的"乡巴佬"。
美国南北差异与红脖子的历史
美国南北差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殖民时期。北方来的主要是清教徒,重视家庭和教育,形成了相对均衡的社会结构。而南方则不同,这里聚集了各种政治犯和贫民,他们受到大农场主的剥削,生活条件恶劣。南北差异导致了教育水平的巨大差距,1850年的数据显示,北方白人文盲率不到1%,而南方白人则有20%以上是文盲。
优生论与强制绝育
20世纪初,美国兴起"优生论",认为只有北方人才配留下后代,而红脖子是"劣等基因"。弗吉尼亚州在1924年通过了《种族完整法》,开始对红脖子进行强制绝育。据统计,在这项政策实施的近40年里,仅弗吉尼亚州就有约6.5万人被强制绝育。
特朗普与红脖子的关系
特朗普之所以能获得红脖子的支持,是因为他完美契合了这个群体的需求。他从文化、经济等多个层面回应了红脖子的诉求。例如,他使用简单的语言,不讲官话套话,这与红脖子的教育背景相吻合。同时,他推行的政策也迎合了红脖子对工作的渴望和对移民的排斥。
红脖子的现状与未来
尽管特朗普赢得了红脖子的支持,但这个群体仍面临诸多挑战。他们缺乏组织能力,难以在政治上取得实质性进展。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曾将红脖子比作一个部落,他们与美国主流社会格格不入,却又深深植根于这片土地。这种长期的分裂状态,可能会在未来引发更大的社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