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东山报恩寺:藏于市井的北宋古塔,历经920年风霜
莆田东山报恩寺:藏于市井的北宋古塔,历经920年风霜
在莆田市荔城区的东岩山上,有那么一座相对冷门的寺庙,寺中一座荔城报恩寺塔建于北宋绍圣年间(公元1094—1097年),比广化寺释迦文佛塔还早建68年,900多年的北宋古塔就藏在城区市井中,却鲜有游客。
东山报恩寺,位于莆田市东岩山山腰,寺中一座报恩寺塔,建于宋绍圣年间(公元1094—1097),它历经920多年的沧桑巨变,经历过1604年的八级大地震,至今依然保存完整。
东岩山公园是藏在市区里的一个隐世密园,寺院隐于荔城区东岩山山麓,整个寺庙古朴端庄,环境干净整洁,虽然处于闹市但香火并不旺,倒是显得清雅幽寂。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东山虽然是一座城区中的小山包,但古树成荫,环境清幽。
从公路上山走到东山报恩寺仅需三五分钟,牌坊看起来比较新,但其实这座寺庙历史非常悠久,古寺始建于宋淳化元年(公元990年),距今已有千年历史。
寺庙中绿树环绕,闽中特色的飞檐翘角衬托着报恩寺塔的石质塔刹,没有人来人往的信徒乡客,来去匆匆的游客并不被破败的外墙吸引,陈旧的屋顶、青石板、木门,这些都是岁月累积的痕迹。
报恩寺就寺庙本身来说,比较平常无奇,寺庙很小,香火也不算旺,建筑也比较朴实无华。寺中的报恩寺塔,建造时间比广化寺的释迦文佛塔还早,其独特之处,在于它是莆田唯一的一座寺中塔,这种建筑形式在我省都是较为少见的。
从高空俯瞰,报恩寺塔立于东山报恩寺的中轴线的,大雄宝殿后,观音殿前,雄伟壮观。报恩寺塔高约20米,为八角三层空心石构的仿楼阁式。每一层的正东西南北四面都开有拱顶门框,另四面为塔墙。
第一层的拱门两边外墙设有浅龛,均有浮雕金刚力士一尊,共八尊,形态各异。塔基须弥座高1.2米,下有铁戈外拓,上部束腰处共有浮雕狮子37只,浮雕颇具隋唐风格。
底层塔室内壁有石级可以通到二层,大概出于安全考虑,如今设有铁门不可攀登。最高处的塔尖被8根铁链固宇于顶层的檐脊上,每层的八角檐脊上各置1尊石佛,有部份石佛已遗失在岁月的长河里。
公元1604年,当地发生八级大地震,报恩寺塔完好无损。据研究,就是因为塔墙薄而塔身空,门洞大而塔身轻,使得塔能稳定地竖立在塔基上,重心低下。而塔墙内外都托出三层悬臂,也可以牢固地承载塔檐和上层塔墙,因此这是座巧妙的抗震建筑物。
报恩寺塔旁边就是东山湄洲妈祖行宫,这里原为麟峰书院,1950年代文峰宫建筑构件及妈祖雕像辗转迁移到此,改为妈祖行宫。
1980年代之后,妈祖行宫又增建了梳妆楼、主殿、禹门等建筑,如今宫内还有两尊宋代樟木妈祖雕像以及石雕龙跸。
妈祖行宫下面有东山祖祠,建于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原是明代思想家、抗倭先贤林龙江的祖父林富(兵部右侍郎,两广总制)回乡后所建的“东山樵舍”。
这棵被誉为“东南第一樟”的千年古樟树就位于林龙江纪念馆后,相当巨大,枯死的老树干也没有被处理掉,而是保留着原貌。
此外,东山祖祠还有一口龙江圣泉古井,一块麒麟石,这也是历史上“麟峰书院”“麒山祖祠”等的来源,麒麟出没必有祥瑞,这块石头也是东山祖祠的图腾。
东山报恩寺,也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东山晓旭”所在地,整座寺院依山势而建,环境清幽,虽地处闹市却无喧嚣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