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缩水”?缺斤少两成网购新痛点
商品“缩水”?缺斤少两成网购新痛点
随着电商平台的蓬勃发展,网购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消费者足不出户就能收到想要的商品确实便利,但也时常遇到缺斤少两的问题。据江苏省消保委发布:2024年1月1日至8月23日,江苏省内有关“网购商品缺斤少两”的消费维权舆情信息就有2366条,生鲜水果、零食等商品成为“重灾区”。
缺斤少两时有发生
市民杜女士分享了她的一次网购经历。“最近我在某电商平台购买了一箱猕猴桃,下单时标明的是10斤,收到货后我除去纸框称了重,实际的猕猴桃重量不足8斤。”有了这次的经历,杜女士称自己以后网购会多留个“心眼”,收到生鲜水果类商品,会第一时间称重,向卖家反映问题。
“95后”市民戴明明是一位网购达人,他在日常生活中所需的物品大部分是在网络上购买。“我在直播间购买水果或零食时吃过不少亏,购买的玉米、牛肉干遇到过缺斤少两的问题。有的找客服能补差价,有的却置之不理,对于不讲诚信的直播间,我会直接‘拉黑’。”
戴明明说,有了网购“翻车”的经历后,他现在选购商品时不会冲动下单。他说:“直播间的主播喜欢将商品夸得天花乱坠,我们要保持理性。下单前要仔细看商品介绍,最好浏览商品评论区其他消费者的评价,如看到有人评价‘缺斤少两’,就不要购买。”
采访中,还有一些消费者反映,网购的水果还会存在尺寸、规格方面的“缺斤少两”。比如商品详情页标明的全是大果,到货后,消费者发现箱子里只有上面一层是大果,下面则夹杂着许多中果以及小果。
商家呼吁行业自律与共同监督
近日,记者就此采访了部分商家,了解他们对这一现象的看法以及应对措施。
在苏宿工业园区一家社区超市内,工作人员正忙着给顾客线上下的订单配货。当被问及是否知晓网购商品存在缺斤少两的情况时,该超市工作人员李女士表示公司管理严格,自己也不会这么做。
李女士介绍,水果和蔬菜比较特殊,在运输过程中可能会有水分流失,这就导致有时候顾客收到的商品重量比发货时略少一点。
“诚信经营是我们的立足之本,我们不会为了一点小利就砸了自己的招牌。我们也会不断改进包装和运输方式,减少损耗,保证消费者收到足额的商品。”李女士说。
在宿城区青海湖西路一家超市,经理张先生正在对线上订单进行抽检。张先生介绍,该超市对线上销售的商品实行严格的质检制度,确保每一件商品都符合标准。“我们对员工进行定期培训,强调诚信经营的重要性,同时,我们还有专门的客服人员,一旦接到顾客关于商品缺斤少两的投诉,会立即进行核实并给予相应的补偿。”
走访中,记者了解到,不少商家呼吁行业自律与共同监督。“希望能够建立一个行业自律组织或者标准,让所有商家都能遵守。那些缺斤少两的商家就像害群之马,不能因为他们影响消费者的利益,影响我们好好做生意的人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在宿迁经开区黄河街道经营一家超市的徐先生呼吁道。
电商平台应做好把关人、监管者
据宿迁市消保委工作人员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如果经营者在商品详情页面对商品重量或数量进行不实描述,使消费者购买到不足量的商品,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中也明确要求,经营者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信的原则,同时,电商平台也应确保相关规则体系的公平和合理,采取必要措施,加强对商家的管理和审核,防止缺斤少两现象出现。
该工作人员称,网购缺斤少两现象多发在生鲜水果等食品,由于生鲜商品鲜活易腐的特性,被排除在“七天无理由退换货”之外。有电商平台据此声称“生鲜产品不提供售后服务”,拒绝消费者的维权请求,使得一些商家得以钻制度漏洞,明目张胆地缺斤少两。网购中缺斤少两行为背离诚信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消费信心,引发消费者不满,还损害商家和电商平台的信誉和口碑。
宿迁市消保委呼吁,电商平台作为交易“中间人”,应做好把关人、监管者,加强对入驻商家资质的审核,加大商品审核力度,完善信誉评价体系,健全惩戒机制,及时惩处或清退违规商家。平台内的经营者应始终以诚信经营为本,增强责任意识,莫为眼前小利砸了自家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