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南与望平:上海两大历史文化街区的前世今生
思南与望平:上海两大历史文化街区的前世今生
上海,这座被誉为“东方巴黎”的国际大都市,每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在众多历史文化街区中,思南路与望平街(现山东中路)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一个以建筑诉说百年沧桑,一个以报业见证时代变迁,它们共同构成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肌理。
思南路:梧桐树下的洋房记忆
思南路,原名马斯南路,始建于1912年,以法国梧桐和花园式洋房闻名。作为上海11个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这里保留了20多幢花园洋房,集中展现了老上海近乎全部的民居样式。
走在思南路上,两旁的法国梧桐树如同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条充满异国情调的街道。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这里的建筑风格以欧式为主,精致的黑色铸铁阳台、巴洛克风格的雕花圆窗、镶满卵石的墙壁,无不透露出浓郁的异国风情。
这里曾是众多名人的居所。周恩来、冯玉祥、梅兰芳等历史名人,都曾在这片梧桐树荫下留下足迹。思南公馆,这座由25幢花园洋房组成的建筑群,如今已变身成为集餐饮、购物、文化于一体的时尚地标。走进思南书局,这座由思南公馆25号楼改造而成的书店,老洋房的外部风貌与现代设计的内部空间形成鲜明对比,让人感受到历史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漫步在思南路上,仿佛置身于一座露天博物馆。每栋建筑都在诉说着自己的故事,每个转角都可能藏着一段传奇。无论是夏日梧桐树的绿意盎然,还是秋季落叶的萧瑟浪漫,这里都散发着迷人的气息。
望平街:中国报业的发源地
望平街,这条仅有200米长的街道,曾是中国新闻业的发源地。从1872年《申报》创刊开始,这里见证了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在福州路至南京东路的短短一段路上,上百家报纸在此设馆、设点,记录中国、瞭望世界。
申报馆,作为望平街最重要的地标,见证了中国新闻史上的多个重要时刻。1872年,《申报》在这里创刊,被誉为“近代中文第一报”。1949年5月28日,这里又成为《解放日报》的创刊地,宣告了上海的解放。两份不同时代的报纸,在同一建筑空间相遇、接续,展现了中国新闻事业的薪火相传。
如今,这片街区正在以“新闻历史文化街区”的新面貌焕发生机。上海报业集团与黄浦区外滩街道联手,将这里打造成一个可阅读、可游览、可体验的现代化人文街区。街区入口处的历史地图,展示了“百年报馆街”的整体立意;解放源一侧的机械互动装置,展现了报纸发展的历史沿革;汉口路上的旧改地块,绘上了“申报月刊”等报史图画。
按照规划,未来这里将建设申报馆小广场、汉口路南侧步行街区,将南京路步行街与福州路两大文化地标紧密相连。同时,还将增加口袋公园、便民生活设施等,打造全龄友好社区空间,让这片承载着历史记忆的街区,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新旧交融,文化传承
思南路与望平街,一个以建筑诉说历史,一个以报业见证时代,它们都是上海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今,在城市更新的浪潮中,这两个街区都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思南路的洋房里,咖啡馆、餐厅、书店等现代业态悄然兴起,让老建筑焕发新生。望平街则以“新闻历史文化街区”的新身份,成为展现上海城市文化的新地标。它们不仅保留了原有的历史风貌,更融入了现代人文元素,成为市民和游客感受上海百年变迁的重要场所。
漫步在思南与望平,仿佛穿越了时空。这里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现代的活力;既有文化的积淀,又有创新的活力。它们不仅是上海的过去,更是上海的现在与未来。在这里,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历史的温度,更能体会到城市发展的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