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第300次下潜成功:深海探索的新里程碑
“蛟龙号”第300次下潜成功:深海探索的新里程碑
2024年8月18日,西太平洋海域见证了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中国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首台7000米级大深度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完成了其第300次下潜任务。这次下潜不仅是一次普通的科学考察,更标志着中国深海科技实力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300次下潜:深海探索的新里程碑
此次下潜任务在一座尚未正式命名的海山进行,主要目标是观察和拍摄海山山坡到山顶的海底生物分布情况,并采集各类样品和环境参数数据。整个下潜过程历时6个多小时,潜水器搭载了首席科学家许学伟、潜航员齐海滨和张奕。
“蛟龙号”带回了丰富的深海“礼物”:4K摄像机拍摄的高清视频,以及通过虹吸取样器、生物网兜、微生物原位富集装置等设备采集的多种样品。这些样品包括金黄的海星、长有黑色珊瑚的海绵,还有各种神秘的深海生物。
更令人兴奋的是,此次任务还迎来了首位外籍科研人员——来自哥伦比亚的科考队员海梅·安德烈斯。这标志着“蛟龙号”正式开启了国际合作的新篇章。
15年磨一剑:从追赶者到领跑者
自2009年首次在长江江面完成下潜测试以来,“蛟龙号”已经走过了15年的辉煌历程。这期间的重要里程碑包括:
- 2012年7月: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完成7000米级海试,最大下潜深度达7062米
- 2017年:进行全面技术升级,提升整体性能
- 2024年:在大西洋创下“九天九潜”的新纪录
如今,“蛟龙号”已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海底留下足迹,累计完成300次下潜,搭载900人次下潜。这些成就的背后,是中国深海科技团队15年的不懈努力。他们建立了一套成熟的作业模式和安全保障体系,培养出一批专业的潜航员和技术保障队伍。
深海科考:国际合作的新平台
此次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充分展现了“蛟龙号”作为国际深海科考平台的重要作用。科考队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组织,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实施,于8月10日从山东青岛起航,计划为期45天。
在此次航次中,“蛟龙号”共完成了18次下潜任务,搭载了十余名中外科学家探索深海。采集的样品包括海星、海绵、黑珊瑚、海百合、海笔、海胆、海蛇尾等丰富生物,以及海水、砾状结壳和底层沉积物等环境样本。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科考还特别注重国际合作与交流。除了搭载外籍科研人员外,“蛟龙号”还计划于9月23日至25日停靠香港,期间将由香港科技大学统筹举办一系列国际学术活动,进一步推动深海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研究的国际合作。
展望未来:深海探索的新征程
“蛟龙号”的300次下潜,只是中国深海探索征程中的一个新起点。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国际合作的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蛟龙号”将继续在深海科考领域创造更多奇迹,为人类认识和保护海洋作出更大贡献。
正如首席科学家许学伟所说:“这座尚未命名的海山今天迎来首批‘访客’,有幸成为‘访客’一员,难掩激动心情。”这不仅是对此次任务的感慨,更是对中国深海科技未来发展的美好期待。